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作者:段承轩2023-06-13 18:20:48

导读: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精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三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 原子,如:Na?;② 离子,如:[:O:]2?;③ 原子团,如:[:O:H]?;④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 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 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 > 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 分子晶体。② 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 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 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 > 间位 > 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是 [: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 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 B.乙醚 C.液氨 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 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 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 > 晶体硅 > 水晶 > 金刚砂 B.CI4 > CBr4 > CCl4 > CH4

  C.正丙苯 > 邻二甲苯 > 间二甲苯 > 对二甲苯 D.金刚石 > 生铁 > 纯铁 > 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 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 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五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少平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2023学生化学高考教案化学高考知识点教案2023年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案2023学生高三化学教案化学高三复习教案内容,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