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作者:拉克丝2023-06-28 02:04:01

导读:第一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小英雄于连》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学...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5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小英雄于连》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学习他那种勇敢机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

  难点:掌握本课8个会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这个问题,并产生向他学习的感情。

  2.学会讲这个故事。

  3.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2.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小英雄于连聪明机智,遇事果断的品质。

  教具过程:

  一、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导语激趣: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位最老资格的长寿市民,被当地的市民称为“第一市民”。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他有多大年纪他在布鲁塞尔的市中心站了五百多年,却依然是个只有两英尺高的小孩,你们想认识他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吗

  (这个小男孩有一头卷发,一个翘起的鼻子,显得很调皮。他光着身子,正在那儿撒尿呢。)

  教师补充(这是一座小男孩的铜像,有着可爱笑容的小男孩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撒尿,只不过撒出的可是洁净的自来水,还有每年狂欢节中的一天,撒出的不是水,而是最上等的啤酒,大家在这一天都会争先恐后地争饮小童撒出的啤酒。为了怕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在冬天着凉,还有世界各国致赠的精美服装,现在都保存在当地博物馆当中。这个孩子叫于连,是比利时人。在比利时,人们都称他为小英雄。)

  板书课题:小英雄于连

  3.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归纳学生的疑问,老师课件演示。

  小英雄于连什么样

  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查看生字表的读音。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五个)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班齐读,检查字音。

  说一说,通过初读课文,你了解了哪些问题

  (两个问题:于连的样子和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

  四、深入了解,解决疑问。

  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把描写小男孩于连样子的语句用“——”画出来。

  1.汇报。

  电脑演示图片。

  指导朗读。(读出小男孩调皮的感觉。)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我们接着学习。

  指名接龙读这个故事,把描写当时情况很紧急的句子找出来或自己总结出来。

  介绍比利时布鲁塞尔这个城市的大概情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时,于连看到了,有什么想法,又是怎样做的请用"~~~"画出来。

  讨论:比较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说于连的撒尿办法从中你觉得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朗读。(读出表现于连品质的语气。)(课件演示,在一些重点词语下加重音符号。

  学习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学生讲这个故事,注意语言流利,通顺,神态大方,自然。其他学生注意礼貌,认真听。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后全班齐读。

  英雄竖立塑造男孩欢声雷动

  二、自主识字。

  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记字的方法。

  全班汇报交流。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小露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越来越"造句。

  3、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二、教学重点:

  在学习中,通过朗读感悟小露珠的外表美丽、心灵更美。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仅仅凭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借助于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水平的提高,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要求学生读出水平,读出感情,读出感觉,达到美读的效果。

  (二)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看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入境,让学生愉快地感知,感悟、创造。

  五、教学媒体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比较实用的、简便易行的课件,探讨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出更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课件生动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露珠。瞧,她来了……

  2、小露珠自我介绍。

  3、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你能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板书:动物植物)【小露珠的自我介绍,其实是复习旧知,让学生叫叫小露珠,避免了单调的朗读课题,顿时拉近了学生与小露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

  过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摘星星》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 读通课文。

  b) 自学字词。

  c) 理解内容。

  d) 质疑问难。

  e) 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下教案

  《回自己的祖国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5 个生字,学会“封、借、初、渊、博、令、敬、佩、遗、憾”10 个字,能正确读写“别致、渊博、敬佩、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 能抓住重点词语如“总算”、“斩钉截铁”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除长城外还有哪些是中国人的骄傲;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昨天晚上,同学们阅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讲了谁,说了他的什么事情?(指名学生说一说),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都非常好,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却毅然决定回国,敌人的迫害没有吓倒他,经过5 年的艰苦斗争,他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和钱学森博士有同样经历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学生齐读两遍。

  新授

  一、教师简单介绍华罗庚。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 )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初: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华:“华罗庚”的“华”:读四声,不读二声。

  冲:“冲着”的“冲”读四声,不读一声。

  撼:“遗憾”的“撼”可与“感动”的“感”比较,加深记忆。

  授:“教授”的“授”可与“接受”的“受”比较,加深记忆。

  (2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轻重、缓慢是否一样,让学生体会华罗庚与妻子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动心情。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华罗庚的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回国?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期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二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二年级语文下教案幼儿园中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范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课时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2023年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