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者:灰原哀2023-06-16 17:43:01

导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 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 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 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 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 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防踩踏安全教育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防踩踏安全教育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