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作者:admin2023-03-22 13:24:02

导读:“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优选14篇)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2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周日...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优选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优选14篇)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2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周日阳光灿烂,一早给儿子理了发,中午和老妈一块儿帮儿子洗了澡,等他睡了后就直奔到学校备课——《大江保卫战》,晚上等儿子进入梦乡后,星星已在天上唱起了歌,这时才又将思路梳理了一遍,当脑袋挨着枕头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朦朦胧胧醒来,耳边依旧萦绕着那支歌—《为了谁》。今天课总算暂时上完了,可反思不能停下,就先将自己的初步设计框架发上来,稍后再做消化吧。每天总这么忙忙忙,无论如何得找个空隙让自己舒展一下,松松筋骨嘛。

  设计思路:围绕“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能提一个问题,看到一个画面,听着一支歌曲,给人民子弟兵写一句话,成就一个诗意的课堂。

  一、一个问题

  1、看老师写课题:大江保卫战,有什么疑问?看课题,围绕“战”,你能提什么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战斗?)为什么战?—— 怎样战?—— 战的结果?

  2、出示生字词,自读——请一生领读

  3、把生字带到文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读晚课文,能解决哪一个问题?

  为什么战? 出示第1节,哪些词语让我们体会到灾情的危急?

  战的结果? 出示图片——第6小节 “铭记”?

  二、一幅画面

  1、默读课文,你能看到哪些感人的画面,相信一定有词或句子牵动你的心,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2、研读文本,抓语言文字理解。

  三、一支歌曲

  1、有一首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首歌就是为这场不动枪炮、不见硝烟的战斗而作。一起来听。(ppt打出字幕)

  2、“你是谁”?

  “为了谁”?

  3、出示第6小节 再读“铭记”

  四、一句话

  1、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选取一句有感情朗读(配乐)

  五、一首诗

  1、(布置)写一句话,将组成一首诗

  【反思】

  1、第一课时课时特点不够突显。

  2、“怎样战”挖掘不够到位。

  【对策】

  在构思这课的教学方案时,就隐约觉得如果两课时连上可能会更流畅些,听了众老师的随感,深受启发,想尝试连上两课时,等待修改中。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2

  作者:毛亚红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52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二

  作者:毛亚红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2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的录音带、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大江滚滚)的录象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精炼、深刻的成语如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学生多读、多记、多说,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积累。]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现在,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长江险情呢?指名再读(先跟观众打招呼)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3、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读准:日夜兼程

  (2)你能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

  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

  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

  (2)与小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3)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你又能体会出些什么?(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引读: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读、指名读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百多名官兵问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加点)从这儿可看出什么?

  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子弟兵面临的困难是狂风、暴雨、巨浪,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多乐观的子弟兵呀!让我们一起高喊……

  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

  这场激烈地战斗就叫“鏖战”(出示、读准)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齐读句子)

  4、刚才我们领略了九江赛城湖大堤上动人的一幕,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5、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

  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6、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首动听的歌(播放《为了谁》)一起跟着唱起来。

  四、作业

  发生在九江大堤上的动人故事有很多,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3

  (苏教版第十册)

  设计理念:

  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文字创作。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体会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体会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进入情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3.教师小结: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它曾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4.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出感情。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没有解决?谁来帮帮忙?

  (设计意图: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欲望。面对文本的邀请,孩子们定会跃跃欲试。)

  4. 你把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再读课文,自由体会。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朗读。

  2. 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或者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通过个性化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下节课的深入体会军民鱼水情作铺垫。)

  四、小结:

  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已经知道了,说明我们班的孩子个个都爱学习,真好。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造句:

  (1)惊心动魄

  (2) 闪烁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进入情境。

  1. 通过上节课的读课文,人民子弟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过渡:今天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人民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动人事迹?(板书: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默读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时,我充分组织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1) 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a. 指名朗读。

  b. 画出能体现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与人民心连心的句子。

  c. 看剪辑录像实况,再现战士抢险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当时战士们的心情。

  d. 假如你是在现场的老百姓,你想对子弟兵说些什么?

  e. 有谁还想读这一段?读出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象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的情感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2) 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a. 这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动人事迹。

  b. 黄晓文的那些言行令你感动?

  c.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感动吗?指名读。

  (3)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a. 这个事迹让你感动,我听听你的朗读就能感受了。

  b. 指名读,分小组读。

  c. 谁来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d. 指导朗读三个排比句,理解一个省略号。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人民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e. 轮读,齐读,体会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f.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确实也被感动了。这个自然段写得多好啊,你愿意让这样感人的场面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吗?我们来背一背吧。

  3. 想象: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还能看到怎样动人的场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中省略号的再读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再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小结:

  人民子弟兵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而正是因为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所以人民对他们高度信任。同学们,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啊!

  四、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收集抗洪救灾中的故事,在班会上讲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所学,巩固知识。

  1.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哪三个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

  2.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情况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嘶咬”以及三个“!”)

  2.师:是呀,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急呀。你能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堂中应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更是不需要教师的范读。其实不然,教师一方面应是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另一方面还应是个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进行范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况且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定能产生师生共鸣、生本共鸣的教学效果。而这样的效果,不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吗?)

  5.画出子弟兵奔赴现场的词语,读一读。

  6.小结: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人民的大救星——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三、学作对联,升华情感。

  1.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2.读,这是课文中用来形容子弟兵抢险时动人场面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副对联。

  3.你还能想一些对联或诗句来赞美一下人民子弟兵吗?我们可以把它写在锦旗上,送给人民子弟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交流,最后生成自己所创作的文本,学生势必兴趣盎然,文思敏捷。)

  4.学生写,读给大家听,集体评讲。

  5.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将来我们班肯定能出很多有名的文人。

  四、作业:

  1.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的读一读。

  2.学了课文,你想对人民子弟兵说些什么?把它写成一封信。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军民鱼水情深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4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vcd: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2、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大家读好了吗?过渡:生字我们暂时学到这,现在来看课文。

  三、学习1自然段

  1、[录像:电闪雷鸣]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情况真是——危急

  2、[课件:出长江流域图,指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深情讲述: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谁能通过个动作表现“穿梭”的意思?是这样吗?师:借助手势,战士们有的扛着沙袋跑向大堤,有的正赶回再运沙袋,忙而不乱——这就是穿梭的场面。大家都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5、大家在抢时间、抢速度,脚趾割破了却全然不顾,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课件]齐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人民战士为人民,正是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那就是[课件]生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6、创设情景: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课件](引读)狂风为我呐喊……”

  7、[课件]师:看,洪水肆虐,眼看大堤就要保不住了,战士们怎么办?读课文句子。好,前两排的子弟兵,请你们站起来,手挽手筑起人墙,让我们一起抵挡洪水。洪水更猛了,这样的人墙够坚固了吗?来,后面的战士加入到抗洪的队伍中来。

  8、战士们,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出课件:

  9、师:你们的身体难道是铁打的吗?你们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却有钢铁般的意志!这就是一群铮铮铁汉!辛苦了!请坐 [板书:铮铮铁汉]。

  10、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一起读这副对联。师: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11、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12、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14、小结:是啊,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15、老师和大家一起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另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5、指导朗读。

  五、学习写法。

  1、现在我们来看看,2-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像这样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能全面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再现子弟兵的英雄气概,在我们习作中可以借鉴。)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板书:2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铮铮铁汉―――抢险(护堤)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解读: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战,即战斗。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可见灾情的严重性和斗争的紧迫性,它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莫大关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感受课文采用的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既全面有真实生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有关的视频材料。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利用电脑播放歌曲)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读题,解题,质疑:

  战,即战斗。

  课文什么比成战斗?(把抗洪抢险比成战斗。)

  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说明什么?(灾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4、教师简介背景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读课文:

  同学们,你觉得,你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想知道什么?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通过划一划,注一注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留待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课文后的效果。

  (1)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 交流初读的感受,收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为“什么战——怎样战——战斗的结果”这样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组织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四、学习第一段

  1、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2、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交流,并找出重点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灾情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奔赴战场:日夜兼程,挺进

  3、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读出子弟兵们英勇无畏,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指名朗读,评点,再读,齐读。一定要指导学生用一字一顿的重音,把三个“!”读出来。)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一)、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 铮铮铁汉(典型人物)

  勇救群众

  (二)品读课文——大堤抢险-

  1、幻灯片出示抢险的图片,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3、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内容,指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出示

  (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朗读,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2)“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3)“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4)“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朗读,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4、小结过度:

  这一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体现了全体官兵为了保卫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来,课文又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的呢?

  (三)品读课文——铮铮铁汉

  1、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

  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好好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3、齐声朗读——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4、谈谈自己的感受。——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四)品读课文:勇救群众

  1、过渡: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师: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导朗读,理解,背诵——

  (1)“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引导学生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抓住四个“哪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他们真是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啊。所以——

  (3)“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抓住“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如此令人感动的情景,如此感人的文字,我们能背出来吗?

  (五)小结: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勇的子弟兵是怎样不惜一切抗洪抢险的。

  播放视频《大江保卫战》

  三、导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声朗读。

  四、总结全文,作业

  1、回全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述说感动的理由。

  2、摘抄排比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节。

  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

  大江保卫战 铮铮铁汉(点)

  勇救群众(面)

  英雄 铭记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6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大将保卫战。(板书课题)

  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沿江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灾区,感受那里的灾情。(定格——走进灾区,感受灾情)

  二、学习第一段

  1、请打开书,听第一段课文录音,边听边体会。(放课文录音)

  听了课文录音,你觉得那里的灾情怎样?(指名回答)

  2、大家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像播音员那样自己读读第一段课文。

  3、你从第一段那些地方感觉到灾情十分严重呢?(指名回答,回答完再请他读读有关句子。)

  相机出示: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指导朗读,读出万分紧急的感觉。

  配乐齐读第一段课文。

  4、你们想看看当时真实的情况吗?出示影片《大江保卫战》

  教师解说:一场场特大暴雨助长了洪水的肆虐,它像一只发了狂的猛兽面目狰狞地冲出束缚它的千里江堤,直扑万顷良田、繁华都市!工厂、房屋、街道……顷刻间汪洋一片。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我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奔赴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与这只猛兽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决战!!!堵决口、扛沙包、战洪水、救百姓……军旗飘飘,军徽闪闪,绿色的迷彩就是生命的希望!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三、学习2——5自然段

  导语:多么感人的影片呀!文中描写的战场更是令人胆战心惊,现在,就让我们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定格——走上战场,走进英雄)请同学们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3、4、5、小节,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写在旁边。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同位交流自己感动的语句,交流自己的体会。

  现在谁愿意第一个谈谈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学定教)

  第一板块学情预设:

  第二自然段——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追问:他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什么他们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因为他们知道,保住了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学生答(板书——保住大堤)

  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战士们以铮铮铁骨、以血肉之躯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用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几句话。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把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第二板块预设:

  第四自然段:抓“来不及”,体会黄小文受伤的情况下的英勇表现,尤其是他一连串的动作,更能看出他轻伤不下火线的铮铮铁汉的本色。

  为了保住大堤,制服洪魔,我们的子弟兵献出的不止是鲜血,甚至是年轻的生命。(放映影片李向群牺牲片断)

  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个个都像黄小文、李向群一样勇敢

  第三板块设计: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飞向……,飞向……。”(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语:为了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怀着这种爱,他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赢了这场—指课题学生齐读——大江保卫战。

  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齐读。

  事件就是历史,瞬间就是永恒,让我们充满激情的再读一遍,把大决战铭记心中。

  五、走出战场,掩卷深思

  有人说英勇是奋不顾身,是舍生忘死。但我们的子弟兵却有自己的回答。英勇是万分危急关头,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英勇是——

  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英勇的理解。接龙读话

  其实,子弟兵的英勇不止是表现在大江保卫战中,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只要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那里。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随时准备流血牺牲。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保护神!(下课)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7

  作者:梅垛中心小学朱志林转贴自:梅垛中心小学点击数:156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主要做了哪两个方面的事情?

  生回答,师板书:大堤抢险、勇救群众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小节,谁来读读,把我们带进那暴雨成灾的1998年的夏天。

  指名读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师范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你能读得更急一些吗?)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师: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同学们肯定感受到了当时灾情的万分危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读一遍,一起感受一下那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生齐读)

  二、学习2—4自然段

  师: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的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上抢险的场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生浏览找词,师巡视。)

  师:你说说,你找的哪个词?

  生:惊心动魄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板书:惊心动魄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学生无人举手)

  师指板书,边说边用箭头标示:“惊心动魄”就是“惊动心魄”。

  师:心是——

  生:心灵

  师:魄是——

  生:魂魄,人的灵魂

  生:惊心动魄就是使人的心灵震惊,灵魂受到震撼。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看哪些句子最让你惊心动魄,用笔画下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生默读、思考、批注,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谁来说说,哪儿最让你惊心动魄。(指名)你先读句子,如果你读出了你内心的惊心动魄,你的回答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师:战士们肩上可是一百多斤的沙包,读得再沉重点。)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师:索性是什么意思?生:干脆。师:你再读读,干脆点!)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读得真好。战士们“扛沙包”这部分让你惊心动魄,是吗?

  生:是的。

  师: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读了这些句子惊心动魄?

  生:战士们为了行走方便快捷,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奔跑,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你再读读,读出你的惊心动魄。

  师:就这句话还有谁有话要说吗?指名说。

  师: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这里穿梭形容什么?

  生:形容跑的速度很快。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生无语)嶙峋的片石是什么意思?割破了脚趾的片石,是什么片石?

  生:锋利的片石。

  师: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奔跑,他们苦不苦,累不累?

  生:苦!累!

  师:你们惊心动魄吗?(生:惊心动魄)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战士们为了行走方便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漓,可他们全然不顾,课文中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为保住大堤全然不顾的铮铮铁汉,他是谁呀?一起说。(生:黄晓文)谁来读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在读的过程中,指导读好故事。)

  师:(指名)听了这个故事,你能告诉大家此时你心里的感受吗?

  生:感动。

  师:你的表情也告诉我们,此时你很感动,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同学们,铁钉扎进脚底,嶙峋的片石把脚割得鲜血淋漓,难道他们就不疼了吗?(生:“疼!”)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知觉。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动、我们的震撼再读读这几句话。再一次感受一下我们顽强的战士、英勇的战士。(生齐读)

  师:(静静地走到一生面前。 )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第二节哪个部分觉得惊心动魄。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惊心动魄了。说说你的惊心动魄。

  生: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这墙是砖头砌的吗?是沙包垒的吗?

  生: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师: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你惊心动魄吗?

  生:惊心动魄!

  师:“奋然”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奋不顾身。

  师:战士们有生命的危险吗?

  生:有 !

  师:你怎么认为的?

  生:(师:当时情况怎样?)“狂风卷着巨浪,猛烈的撕扯堤岸。”说明当时雨大、风狂、浪大。人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

  师、生: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也许这一跳就会被巨浪吞没 ;也许这一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再也不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家里了;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了父亲;也许这一跳,母亲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

  师: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他们顾的大堤,他们心中装的是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师:就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无语)

  师范读: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狂风、暴雨、巨浪会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加油吗?(学生自由说,冻到位)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这一声声高喊,喊出的到底是什么?

  生:战士们的坚强、不怕牺牲。

  生: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

  生:乐观精神。

  师:面对洪水,战士们随时都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仍然如此的乐观,难道不让人惊心动魄吗?大家一齐读读这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壮志豪情,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概。(生齐读。)

  师:还有吗?还有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惊心动魄?

  生:“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官兵们浑身上下的累累伤痕让我惊心动魄。

  师:“鏖战”是什么意思?猜猜看。(生无语)

  师: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鏖战就是激烈的战斗,残酷的战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鏖战?

  生:从战士们浑身上下的累累伤痕。

  生:从官兵们被割得鲜血淋漓的双脚。

  生:从黄连长被铁钉扎伤后又爬上大堤。

  ……

  师: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谁来读读这句话,用你的感动,感染我们每一个人。(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心在颤抖,你读得太令人感动了,大家一齐读读。(生齐读)

  师:官兵们大堤抢险的场面惊心动魄,作者写得惊心动魄,你们体会到了惊心动魄,能不能读出你的惊心动魄?(生:能!)先练练,马上我请人读。(生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四、学习第五小节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谁来读读第五小节)

  生:“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这句话连用了三个“飞向”,战士们驾驶的是冲锋舟,是船,假如用“驶向”不是更恰当吗?

  生:速度快,所以用飞向。

  师:有道理。

  师:你说说看。(指名,生无语。)

  师:被困的群众危险吗?

  生:危险。

  师:他们身陷险境,心里急不急?

  生:急!

  师:但此时有人比他们更急,他们是谁呀?

  生:战士们。

  师:是的,此时时间意味着生命。用哪个词更好?

  生:飞向。

  师:你再读读第一句话。

  师:谁来读的比他更急!(生读)

  师:谁接着读?

  生: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师:句子比较长,要注意停顿。“……”省略了什么?

  生:战士们救人的事例太多了。

  师:谁接着读?

  生:“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大救星。”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敢,面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为抢救群众不畏艰险,舍生忘死。

  生: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勇敢,读出人民群众的信任。(指名读)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指名读)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板书:铭记

  生:记住。

  师:“铭”是什么意思?

  生:铭刻。

  师:铭刻在哪里?

  生:铭刻在心里。

  师:铭刻在心,能忘记吗?

  生:不能。

  师:铭记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洪水中等待了近九个小时,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在九江赛城湖的大堤上,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全然不顾。

  生:我会永远铭记:“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我会永远铭记:黄晓文脚被铁钉扎伤,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忍着剧痛爬上大堤。

  ……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大家齐读最后一小节,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生齐读,下课。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课大江保卫战。

  二、课文简介: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课文围绕“战”字,按照 “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组织材料。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在写作特色上本文描写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人的写实,有详细的叙述,也有概括的勾勒,点面结合使得子弟兵“铮铮铁汉”、“勇救灾民”的本色得到充分地展现。学好本篇课文既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

  三、设计思想

  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本设计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立体动态的网络环境,根据母语学习特点,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因此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使感悟人民子弟兵在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品读文章、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形象,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利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形象。

  六、师生教学资源准备

  1.收集人民解放军在九江赛城湖抗洪保堤的视频录象;“为了谁”的歌曲。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收集有关在大江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勇救群众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回顾整体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板书:万分危急,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

  【从课题入手,从整体入手,复习回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你们想看看当时真实的情况吗?放录像《大江保卫战》

  教师解说:一场场特大暴雨助长了洪水的肆虐,它像一只发了狂的猛兽面目狰狞地冲出束缚它的千里江堤,直扑万顷良田、繁华都市!工厂、房屋、街道……顷刻间汪洋一片。引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这节课,我们就来直面战场,走进英雄!

  三、直面战场,走近英雄

  1、自由读课文2——5小节,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哪些感人的场面?

  2、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或在旁边做批注!

  以小组的形式用心去交流让你们最感动的一个场面

  a:学习画面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该部分感动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令你们感动?感悟朗读。

  2、交流,哪些句子最令你们感动?

  (1)“四百多名官兵……出现了”(课件出示)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救援行动的神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出示课件)你或你们小组能读一下吗?

  (2)▲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课件出示)

  ①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士们的意志坚强、奋不顾身?(赤脚奔跑来回穿梭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

  追问:他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什么他们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因为他们知道,保住了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学生答(板书——保住大堤)

  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战士们以铮铮铁骨、以血肉之躯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用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几句话。

  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句子吗?继续交流。

  3、 “狂风卷着巨浪……伤痕累累”(课件出示)提问:你门小组体会到了什么?(乐观、与大无畏)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①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②指名读、齐读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情理交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渡: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伟大的抗洪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的事迹,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b、学习画面之二:铮铮铁汉

  1、想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把黄晓文的精神表达出来的?

  2、交流:(语言、动作)(这一段话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动作来表达精神的)

  【从总体上、表达的角度上来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的精神,与前面的讲读方式有所不同。】

  (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为了什么?

  (2)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黄晓文疼吗?可他觉得疼吗?为什么?

  望着这样的战士怎能不心疼?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省略号里省略了什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铮铮铁汉的含义】

  评: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个标点都内涵丰富!

  小结:是啊,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啊。(出示课件)再读“在那几十个……感人的事”

  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板书:铮铮铁汉)

  3、c、学习画面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又有哪个句子最使你感动?

  1、同桌先交流,并谈谈你感动的原因。(同桌可以先相互读读,并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2、集体交流重点句子:

  (1)“战士们的冲锋舟……以生的希望……”(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①出示第一句话,请用朗读汇报你们的学习收获。哪桌先来读?

  ②用心读就能读到战士的心坎里,你们能从中体会到一颗怎样的心?

  【重视对学生的朗读,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③你们体会得很真切,能把你们体会到的“心”融入到朗读中去吗?你俩一起来读一下。

  ④教师展示画面(确实如此,同学们你们看,讲述画面。)齐读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文中的这一段话也非常感人,哪组来读好它。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情?

  3、总结过渡: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人们怎能不由衷地赞颂“是他们大救星”!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4、引读最后一句话。

  四、走出战场,掩卷深思

  此刻,你一定对英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谈一谈!(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勇往直前 ……)而我觉得英勇就是头顶烈日、身挡激流、日斗洪魔、夜卧长堤,他们正是怀着这种爱,他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赢了这场—指课题学生齐读——大江保卫战。其实,子弟兵的英勇不止是表现在大江保卫战中,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只要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随时准备流血牺牲。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永远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让我们静静聆听一首英雄的赞歌。把你们的所思所感付诸于笔端!

  教后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因此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本设计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课件,根据母语学习特点,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在设计小组学习时我曾反复思考,什么样的小组活动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所以首先我是让学生自由读文、找感动的句子一再让学生能充分的品读语言文字,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这样一种先行交流的形式,自认为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这一环节则按自己的预设层层深入,当然也得关注课堂生成!我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以及一些标点符号的内涵引申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努力让文本感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1998是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数字,这是一个充斥着无情的洪水却又充满强烈情感的夏天,洪水浩荡,泥沙俱下,却挡不住大江南北真情的奔涌,挡不住无数抗洪英雄义无返顾的脚步,昨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一幅英雄群像,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缩小镜头,一起走过其中的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黄小文。

  二、默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第4页,用心去体会语言文字,去感受黄晓文的高尚品格。

  2.交流:谈谈感受

  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哪些句子你有如此体会?

  a、铁钉扎进脚中都没有时间包扎吗?他这么争分夺秒为了什么?哪些词可看出他在争分夺秒。

  b、练读:黄晓文的脚被铁钉扎进后丝毫没能耽误他抢险地进度,可是我们的心在痛,把你的这份感受融入到文字中,(练读、指名读、评价)

  c、还有哪个句子让你特别感动?(说说会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交流资料

  1、“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滚滚洪流,更显示出了子弟兵的英雄本色,在抢险过程中,子弟兵们以实际行动说明了一切,可由于文字限制,文中只向我们单独介绍了黄晓文一人,课前我们同学都试着去走近这些英雄了,说说你想介绍谁?(生相应板书名字)

  2、课前王老师也收集了一位英雄李向群的资料,大家想看看吗?欣赏录像。就在李同群牺牲后的第二天,他的父亲又穿上了儿子的军装,走上了抗洪抢险地第一线,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李向群(板书),其实像这样的英雄真的很多------他们一个个都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行吗?铮铮铁汉(板书)

  3、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第三页,齐读

  四、教学第五页

  1、 过渡:战士们除了要保护大堤,他们还要做什么?读快速阅读第五页

  2、 交流:还要干什么?

  3、 把这段中最入你心,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放开声多读几遍

  4、 交流

  a、出示:哪里……军徽闪烁

  a、虽然只有简单地26个字,却表达了作者最真的情怀;(请联系前文中的某些句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拿出笔,写一写,画一画)

  b、交流;

  c、出示:哪里有 哪里就有 ;请你来填一填;齐读哪里……

  b、你们不光读懂了这句话,更读懂了子弟兵们内心的情怀;子弟兵们这么舍生忘死到底是为了谁?谁把第二句话读一下?文中指出的极其简单,但每救一个人,子弟兵们可能付出就是生命的代价,谁能详细说说救援????江珊的事迹?(指名说)

  c、被困三天三夜,此时群众们最想见到的人是谁?他们是人民的大救星(出示)齐读;

  5、 点点米彩,汇成绿色的海洋,当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袭向灾区人民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身穿米彩的解放军战士,是他们在洪水面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洪水无情人有情,点点米彩为满月水中的人民群众带来生的希望。听,那一首首来自抗洪大堤上的战歌,正是点点米彩的心声。(听歌)

  6、 此时,你想对英雄们说些什么?

  7、 出示:大江将永远……(齐读)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4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

  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1998年那次抗洪抢险的激烈与危险。这节课我们就与战士们一起,参加到这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

  二、精读指导

  第一部分(1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思考: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句看出来?

  ⑴ 1998年的夏天,长江发大水,很多地方受害了。

  ①投影出示,全班齐读。

  ②自读,找出体现水大、猛的词,并划下来。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暴怒,疯狂,撕咬)

  ③通过划下的词语,想象长江洪水泛滥的场面,练习朗读。

  ⑵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① 学生齐读。

  ② 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气壮山河”的词语,并划下来。

  (万分危急,几十万,几百万,日夜兼程)

  ③指名读。

  第二部分(2--5节)

  1、导入: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自由朗读课文2--5节,想想,每节都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具体分析

  第一层(2节)

  ⑴ 提示语:2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怎么办呢?

  ⑵ 指名读本节。。

  ⑶ 重点片段练习。

  ⑷ 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第二层(3、4节)

  ⑴ 导语:面对当时肆虐得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得本色。尤其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更是令人佩服。

  ⑵ 学生自学第3、4节,划出体现黄晓文不怕苦得精神的句子,标出黄晓文动作的词。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⑷ 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这段。

  ⑸ 指名表演。

  ⑹ 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 层(5节)

  ⑴ 导语:是呀,i在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像黄晓文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战士数也数不清,激流中,到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的情景。

  ⑵ 指名读本节。

  思考:本节表现了什么?重点写了哪些事例?

  ⑶ 教师详细介绍解救周运兰老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情。

  ⑷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声调变化。

  ⑸ 学生赛读,可试背。

  第三部分(6节)

  1、齐读本节。

  2、自读,思考:说说这节的意思。

  3、交流:1998年夏天的那场灾难,已印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抗洪而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再齐读,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三、片段欣赏

  1、文中多处使人感动流泪,找处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

  2、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最使你感动的地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6周4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练、有感情地背诵第5节。

  2、学会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交流会:介绍自己了解的抗洪英雄的光荣事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5节

  1、学生自渎,思考:怎样将本节分为三层?

  2、指名回答(总——分——总)

  3、按照所分层次自由背诵。

  4、指名试背。

  5、全班齐背。

  6、再指名背。

  二、学习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1、体会词语的意思(闪烁:一亮一闪;惊心动魄:场面宏大,让人担心,心惊胆战)

  2、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用法。

  3、说说这两个词语能用再什么方面?(闪烁:星星、泪水、露珠、灯光;惊心动魄:战斗、电影)

  4、自由造句,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读,修改。

  三、交流会

  1、课外,大家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抗洪战士的光荣事迹,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受了伤,还有的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请将你所收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到台前介绍。

  3、谈感受:听了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请根据这句话仿造一句。

  【板书】

  大江保卫战

  1998年夏天 长江

  赤脚

  洪水赛城湖惊心动魄

  人墙

  扛、奔、说、咬、拔、扯、捆

  大江保卫战黄晓文

  转、背、跑、爬……

  飞向……飞向……飞向……

  激流中 在安造垸……在蒎洲湾……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教坛中公开课“作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高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应充分追求常态下的真实、朴素。为此,许多教师对所谓的“真实、朴素”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所有的公开课不应该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上个“滚瓜烂熟”,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原汁原味的“真实、朴素”。殊不知,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是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因此,我认为,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炼课”,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就以公开课《大江保卫战》开课之前的“炼课”经历,来回顾在此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收获和成长。

  第一次所谓的“理想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生活积累,创设紧张气氛

  1、谈话:2004年年底,印尼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海啸,谁能给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学生作介绍。(当学生介绍到“洪水肆虐”的情景时,教师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中有关词句。)

  二、学习第一段——采用“电影特写”,激情走入文本。

  过渡:除了海啸,无休止的暴雨同样能造成洪水泛滥,请看——

  (1)学习第一层。

  (出示: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①齐读。

  ②出示地图,介绍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③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提示:一连3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过渡: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万一这些地方失守,将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于是——

  (2)学习第二层。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①齐读,他们去干什么?

  ②你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

  ③再读,读出“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3、教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三、揭题释题——抓住关键字,指导学生审题。

  1、板题,读题。

  2、释题:题目中的关键字是什么?你认为课文围绕着“战”字,会写哪些内容?(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即“为什么战?”)

  2、学生初读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思考:

  (1)“怎样战?”“战的结果怎样?”分别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

  (3)为了赞颂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哪三件感人的事迹?(大堤抢险、铁汉本色、救护遇难群众)

  3、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五、精读第二段——感受伟大精神,领悟写作方法。

  1、学习“大堤抢险”部分。

  (1)学生自学,画出直接描写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精神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2)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3)观察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在长江大堤旁,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

  (4)指导朗读。

  (5)(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提问: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爷爷的芦笛》一文的环境描写进行教学提示。)

  2、学习“铁汉本色”部分。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黄晓文的事迹。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

  3、学习“救护遇难群众”部分。

  (1)用“——”画出一句排比句,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人民子弟兵为“大救星”?

  (4)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领悟“选材精当,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1)在大江保卫战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件事例来写?

  (2)根据学生平时的日记进行写作指导。

  六、学习第三段——回顾全文内容,明白结构顺序。

  1、齐读。

  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业——

  1、造句。(1)惊心动魄(2)闪烁

  2、背诵第五自然段。

  3、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

  一个自以为“理想设计”能使师生激情澎湃的语文课,竟然上得波澜不惊,兴味索然。评课中,大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导入远兜远走,效果不佳。印尼海啸虽然近在眼前,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世界大事的关注,也就没有所谓的“生活积累”,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未能引起情感共鸣,没有起到为学习课文创设下紧张的气氛。

  2、朗读感悟不痛不痒,浮于表面。对于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对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者不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缺少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仅仅*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咬文嚼字”,那么,学生的朗读感悟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冷静剖析。

  3、情感激发忽冷忽热,“浅尝辄止”。这是一堂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但是整堂课中,学生与教材,与战士,与教师间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学生始终未能深入地走进教材,没有被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所感染。

  [反思]

  之一: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假如设计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为起点,那么,就会造成本课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场”局面。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之二:语文课,有了“抠”课文,是否需要“开”资源?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之三:语文课,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综观全过程,我发现,情感激发的“忽冷忽热”主要是我教学理念的“钟摆式”造成的。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未读文就先有其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披情入文,直奔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然而我却“浅尝辄止”,回过头去释题审题,硬生生地把原本以进入扮演角色的演员拉出了剧本之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使我屡次错过了把课堂的“情绪场”推向更高层次的最佳机会。

  第二次的“喜忧参半”和第三次的“激情澎湃”

  一、[导入部分的调整]

  ●导入设计一:对联导入,把握主题

  1、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震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问: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让我们关心1998年夏天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板书课题)

  2、抓关键字,指导审题。

  (1)题目中的关键字是什么?为什么把抗洪水战恶浪当成一场“战斗”?

  (2)一提到“战斗”,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实践与反思:把“揭题审题”提至导入环节,是为了突出说明“抗洪水战恶浪”的过程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并试图通过两个“战斗”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抗洪救险虽然不见硝烟,但同样充满险恶,人民子弟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原以为学生对战斗非常熟悉,一提及战斗便会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奋力杀敌的情景。然而教学中学生反应平平,根本没有触到战斗的激烈与紧张。剖析原因,才发现,我忽视了“时代环境”的差别。由于我们所处的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代,当时电影电视的内容大多数是“打仗片”,所以对“战斗”的概念非常清晰;而当代孩子所处的是和平、发展的年代,所以“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文字代号。】

  ●导入设计二:对联引入,歌曲导情。

  1、明朝顾宪成曾写过一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震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2、1998年夏天,我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vcd:歌曲《为了谁》)思考:这首歌赞的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是为了谁?

  【实践与反思:这种“单刀直入”式的导入,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入情入境,歌曲中出现的一副副感人的背景画面,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下了铺垫,更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情感共振积蓄了情感。】

  二、学习第一段——镜头特写,走进文本。

  (1)学习第一层。

  (出示: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①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读出紧张的语气。)

  ②相关资料链接

  a、出示地图,介绍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b、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可结合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理解: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③集体感情朗读。(读出万分危急的气氛)

  过渡: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万一这些地方失守,将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于是——

  (2)学习第二层。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①齐读,他们去干什么?

  ②你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

  ③再读,读出“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3、教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实践与反思:由于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相关资料的链接,学生对“危害”的程度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克服了原先对“危害”认识的“纸上谈兵”,因此,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朗读更到位。】

  三、[精读第二段的调整]

  ●第二段设计:自主阅读,体验精神。

  1、学习“大堤抢险”部分。

  (1)7月27日凌晨两点,当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的时候,四百多名官兵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让我们打开课文,走进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和英雄们一起经历那激动人心的分分秒秒吧。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反复读,仔细品,还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记下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感、所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并注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研读交流,体验精神。

  a、小组交流。

  b、集体交流。(重点围绕“行动神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几个方面展开。)

  c、教师小结:是呀,感人的场面说也说不完,英雄的事迹道也道不尽,正如书中对联所写:“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学生齐读对联,边读边想象战士们抗洪水战恶浪的情景,

  d、说话训练:读着这副对联,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

  e、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铁汉本色”部分。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黄晓文的事迹。(紧紧扣住“扎”“来不及了”“涌”)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指名介绍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相机进行补充说明。

  (4)指导朗读。

  3、学习“救护遇难群众”部分。

  (1)个性朗读。

  (2)联系上文理解“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可以围绕文中的排比句、省略号等展开。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3)引读“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实践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抓住课文中折射战士们“奋不顾身、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伟大精神的重点词句,通过抠词抠句,细细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悟;并通过说的训练和相关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英雄,从而使战士们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风暴”,从而将“读、说、听”与“感、悟、思、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为出发点,既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注重人文和语文的有机结合,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极至目标。】

  四、[结束部分的调整]

  ●结束设计一: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用自己顽强的意志立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出示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大声齐读两遍。

  ●结束设计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用自己顽强的意志立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出示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大声齐读两遍。

  2、(以歌曲《为了谁》为音乐背景,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经历了1998年夏天那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3、的确,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结合最近几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来证明这一点,如抗击非典、勇战禽流感等)。

  4、集体起立,大声朗读三遍“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实践与反思:由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积蓄情感的过程,因此,课文接近尾声时,师生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一触即发,教师应充分抓住成熟的时机,将渗透于语言文字之中的精神进行升华、内化,然而“设计一”却错过了良机,使语文的学习“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与之相比,“设计二”则巧妙地引导师生将喷薄而出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无论是说还是读,都充满了发自肺腑的崇敬、骄傲和自豪,从而使整堂课在激情澎湃中圆满结束。】

  五、布置作业(同第一次)。

  【实践与反思:思索或许是令人痛苦而备受煎熬的,然而,如果没有前两次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又怎么会有第三次精彩的“重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个育人者,一个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实践者,更应成为一个思考者!】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2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情景,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了多媒体,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洪水泛滥,冲垮房屋的录象,并配上音乐,再辅以老师声请并茂的导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去。此时再让学生读第一段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就把那中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感觉读出来了!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 抓“全然不顾”,感悟大堤抢险这幅群英图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首先,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战士们光辉形象的词。学生很快地找到了“全然不顾”这个词,再指导他们读好这个词。紧接着,我又出示了“ ”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学生们经过仔细的品味后,有了答案。有的说:“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有的说:“他们浑身上下已伤痕累累,但全然不顾。”此时,再让他们体会,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战士时,学生的语言已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都沉浸在画面中,此时,我就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他们的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第二、抓典型,感悟“铮铮铁汉”

  在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了“铮铮铁汉”这个词。先让学生读,初步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铮铮铁汉。这时,学生对这个词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接着,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四段,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在这里,我还补充了抗洪英雄李向群在抢险中牺牲了自己生命的录象,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此时,他们对“铮铮铁汉”这个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这群铮铮铁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内化积累

  课文的第五段写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这段文字很有特点,书上也要求我们背诵,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划出令你感动的词语、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标点。再交流体会,在其中补充了周运兰,小江珊这两个人物获救的资料,并扣住“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进行回环朗读,他们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我再出事填空式的句子,让学生积累,他们很快地记住了。

  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

  课堂中还有许多没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3

  杨丽执教 常国龙评析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小黑板上的两句话,细细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1998年的夏天,一场接一场的大暴雨,使江水暴涨,肆虐的江水冲击着江堤。

  2、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生:轻声朗读、思考。

  师:请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把你阅读的体会与同学分享。

  生:第一句中的“一场接一场大暴雨”这句话,让我了解到那年夏天暴雨之多;文中的句子强调了暴雨不但大,而且一场接一场,下个不停。

  生:文中把长江比成暴怒的巨龙,形象地告诉我们洪水凶猛、江堤告急!

  生:同样是写雨大雨多,但第二句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身临其境之感。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洪水的凶猛,情况的万分危急!

  生:……

  【评析】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受到自身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表现出肤浅,而不能走向深刻。学生学习语言更多体现出这一特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对文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品味、咀嚼,以培养和增强语感呢?杨丽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首先,设疑激趣,引导思辨。教者在出示意思相同而表达迥异的两句话后,提示学生细读慢品,捕捉感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思想之中。其次,组织交流,分享成果。教者要求学生先把思辨的成果与同桌交流,再与其他同学分享。因为思维的狭隘性和个人经验的限制,学生的感受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可以让学习者共享学习的成果,启迪思维,发展并深化对学习材料的认识。最后,朗读外现,积累内化。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带领学生放声朗读文本中的内容,把抽象的思维成果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外现出来,达到积累和内化的目的。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法是培养学生评、品语言能力,增强语感的有效途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篇14

  《大江保卫战》反映的是在1998年的抗洪战斗中,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其间事感人,景感人,情感人……抗洪力排万难,救人惊心动魄,文也写得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对这一课的教学,执教采用了“同题作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小组听课,共同磨课而进行的多轮回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听后,想了许多,综合整个“流程”,现谈几点感悟。

  一、智慧的集合性。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就是以一个年级或一个年段的人员一起参加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有建设性的分析研究,依据“标准”的要求,依据课改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在此其间,发挥了所有相关人员的智慧和见识,集思广言,各抒己见,并在其中产生思维的交融,理解的共鸣,哪怕是矛盾的冲突,以达成目标与操作的共识。

  二、探究的群体性。一人上课,小组成员听课,然后磨课,为“一课三磨”式。主教老师在听取与吸收了组内老师的意见后,执笔编写教学设计,然后选择时间进行教学实践,如此的“磨”有几点是可行的,一是由听课转换成了磨课,由“局外”进入到了“局内”,增强了研究的主体性;二是磨课的时段向两头拉伸着,改变了研究的形式,增加了研究的时效;三是因为人的增加为全体性和时间的扩展性,提高了研究的密度和效度。

  三、效果的“再生”性。教学有着“遗憾“的特质,无论哪一堂课,也无论是谁的课时教学,其在反思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与发觉或多或少的“遗憾”,也所以,让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而对此,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使其在原本的基础上“再生”出新的“萌芽”,让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一课三研”是个比较好的形式,它的“再生”性具有“土壤”性,具有“固枝”,而“磨”的过程,给其洒下的就是阳光和雨露。

  四、理念的操作性。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课改实践的方向和基石。立于这样的基石才能坚实自己的脚跟,行于这样的指向中才能方向明确,而理念的操作化,就必须有研究的氛围,有实践的经历,有“磨”的意志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课改,朝对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与价值意义而为,乃是教学的真谛所在。所以,我们要把宏观的理念要求,化作微观的操作行为,只有在实实在在的动化的过程和行为之中才能起到“微观”操作的“宏观”化效果,也使“宏观”化的内涵,变为可视可感的“微观”化“建筑”。

  运用以上的理解与感悟,来说两位老师(沈老师和张老师)上的同一篇课文《大江保卫战》的效果,也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与提高。一是环节的微调,是之更具有主体性的意义;二是课件的微调,使之与教学的过程更匹配;三是教学语言的微调,使之体现出了其的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此,关于对朗读的量数、形式、时机、目的、评价等,还有好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价值。其次,许多相同的环节与要求的运用,是对教学要求的保证,使其教学的路径的变化和对象的不同,也没有改变其目标的达成与目的的实现。

  总之,如此的过程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不光探究了教学,也沟通了教学者的思想,或迁移了“有无”。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为了谁”——《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优选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22教育教学反思小班锣和鼓教案反思湘鲁版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教学反思通用模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