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作者:admin2023-03-21 16:18:01

导读:《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优选17篇)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优选17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优选17篇)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2、 利用电脑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帮助自己的阅读理解,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默读“第一次远航”部分,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第一次远航”的?(生答师板: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三、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认真读课文,并运用网络帮助自己阅读理解。

  四、交流学习收获。

  五、拓展延伸:通过上网,了解其他几次远航的相关信息。

  六、小结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2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深感促动想起郑和远行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它让我改变了对祖国的看法,不在多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自我感到羞愧,它让我扬眉吐气了。 文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郑和竟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航海。从35岁到70几岁,他无不一刻在思索行海的事,想得白了满头的黑发;想得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青春年华......唉呦喂——为何有这么的辛苦!

  不过,他没有白白的辛苦了半生年华。功夫是不会负了有心的人的,他取得了崇高的荣誉,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凭价:“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郑和我真想对你说:“我代表全中国的人感谢你,感谢你所付出的一切。”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4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孩子。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对子之间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对子把课文读正确。

  2、对子之间交流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段。

  3、小对子一起记忆生字字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断落。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

  3、说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指导书写“遣、拳、赠、范”)

  五、反馈矫正,达标测评。

  1、完成《达标测评》中的字词部分。

  2、小对子互查,组长反馈课堂学习情况。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44

  《郑和远航》第二教时

  坂上小学 殷玉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伟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资料)6XX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他做了什么?请看大屏幕(6条)

  2、 看了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设疑:郑和凭什么赢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如此的尊重与敬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

  二、学习课文:

  1、 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对于郑和远航评价最高的一句话。(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2、研读课文:

  规模大:人多、读;船多、大(图片比较理解)朗读;(船队图片),假如你是整个船队的首席指挥官郑和,会想些什么?(相机板书:爱国)郑和就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第三节

  范围广:哪里看出?(1)相机出示路线图(体会国家之多);

  (2)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就与他们友好交往,哪些人?引读

  (3)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就带去信件、丝绸、瓷器,实际上带去了

  (4)补充:怪不得历史学家这样评价他……(出示)——齐读

  时间长:哪里体会到的?

  航行奇(过渡):自由读;传奇经历有哪些(出示填空:当-----时,郑和凭着-----);3、小结:

  三、学习第6小节

  1、(引述第6节)从……继续了6次,自由读第6节(补充)

  四、学习末节

  1、所以郑和远航,作者给予很高的评价,自由读第7节

  2、你能简略说说吗?3、板书总结

  4、(看郑和记录片),此时此刻,你想对郑和、自己、中国人民说些什么?(出示)

  五、呼应开头:难怪6XX年后的今天……

  六、作业(二选一)

  1、搜集资料,新编《郑和第 次远航》,注意有详有略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规模之大 爱国

  郑和远航 范围之广 不畏艰险

  (创举) 时间之长 顽强探索

  航行之奇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6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③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三)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友好交往的呢?

  1、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语。

  2、交流讨论:

  ①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②郑和是怎样与各国百姓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当地百姓看见宝船,“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③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商人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点拨“乐意”、“赠送”。

  3、补充:

  ①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西班牙国王打通前往东方香料产地的另一条航线,因此他一上岸就宣布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然后他就出头帮着一派当地人去打另一派,然后他就被打死了。

  ②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的目的西方探险家一样,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在西班牙女王与哥伦布签订的圣大非协定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全部财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税;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权利;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哥伦布是殖民统治者,他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为了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哥伦布进行了九个月的征服战争。在短短的几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你感受到什么?

  4、提升: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对郑和远航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体会和平之旅)

  【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四)解读“凶险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自由读圈划有关句子。

  交流讨论:

  出示: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

  ②郑和是怎样对待这样凶险的困难的?

  出示: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①指读。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③练习朗读。

  过度: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

  ②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补充:

  资料1:郑和三次远航都来到了锡兰山,锡兰国王是一个凶暴贪婪的人,第一次他就想加害郑和,劫持郑和船队,郑和隐忍了。第二次郑和带去了丰厚的礼品,但锡兰国王仍然傲慢,心怀叵测。第三次锡兰国王向郑和勒索金银财宝,命令士兵偷袭郑和船队。郑和拒绝了锡兰国王的无理要求,锡兰国士兵就把路堵死,不让郑和他们走。郑和临危不惧,认真分析敌情后,率军队袭击王宫,擒拿了锡兰国王,才得以胜利返回船队。

  资料2: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小结:在七次航海过程中,郑和遇到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艰难险阻,海上航行,充满了凶险,但他都凭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表现出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材料外,通过补充资料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自然、人为造成的艰险,进而深刻体会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五)解读“顶峰之作”

  1、出示小黑板,因此,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顶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

  3、补充: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到达美洲)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早了114年。

  三、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导语:郑和远航,人们是怎样评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预设朗读导语:

  ①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读……

  ②中华民族,依靠顽强的精神,开辟了到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600多年的郑和,他率领船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了不起呀,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渐进式朗读,凸显文章的中心,呈现教学的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要想深入地了解郑和远航的故事,请阅读《伟大的航海家》一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2、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 “战神凶险”三个标题,复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语文教学的一个潜在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宽泛的语文,构建大语文环境,顺应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渴求,由课内延伸课外,由读一篇到读整本的书。】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7

  《郑和远航》说课稿(倪丽莉)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说”、“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通过知识竞答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揭示课题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以及交流在预习中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请几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指导分段;学习生字词,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课好,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

  二、抓住“远航”一词,精读课文

  1、了解历史地位。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相机出示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让学生读,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接着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诉我们了,然后全班交流。从两个方面感知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让学生想象描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面对这壮观的场面,你最想说些什么呢?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远航,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激发学生想象此时郑和的样子。“时间长,范围广”你又可以从哪里知道呢?再次让学生讨论交流得知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从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时还远航感知“时间之长”。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可看出“范围之广”,并让学生看一段资料介绍。 学生还可以从“前后共七次呢!”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从而体会到“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通过让学生想象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郑和的样子、教师评价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乐读。改变了深讲、讲透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

  2、学习远航过程。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请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还是怎样的远航呢?引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了解到郑和远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来体会,并让学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也可演一演。如: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的双方对话;当地老百姓“惊叹不已”会说些什么话等。郑和船队在远航中还遇到了艰难险阻,让学生通过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画面,调动音像积累;听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让学生说出仿佛看到、听到、想到、感受到了什么,这是在调动文字积累和生活积累来体会海浪之险和海盗之险。其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面对此情此景,你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体会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最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再次来感悟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中采用角色迁移法,让学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抓住学生情感导读课文,在文章中走个来回,学生的体验是真切的,真正达到了“入境”、“悟情”的阅读理想境界。课堂上老师则成了一个组织者、欣赏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内化了课文内容。

  3、总结升华情感

  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告诉学生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学生讨论、交流 。如: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一次收获的远航、一次生命的远航、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让学生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我挖掘教材设计了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这还是一次什么样的远航。这样为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作了铺垫。

  三、复述第一次远航

  1、讨论: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2、你愿意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吗?好,老师也愿意,我和你们比赛。

  ●现在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和老师比赛”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有兴趣、有征服的欲望,这让学生跃跃欲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延伸拓展

  选做:

  1、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2、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

  3、写一篇读后感,相互交流。

  ●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创造性地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的最具体表现。班内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品尝这样的“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说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远航(详)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张微型教案。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又体现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温故探新,唤起回忆。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生接答:郑和),去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生读课题:郑和远航),相信你会收获得更多。

  二、紧扣中心,潜心会文。

  1.师引:600多年前,郑和远航这一创举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即使在今天,也是举世瞩目的壮举。书中对他的航海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一句!(学生自读)

  *在指名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中心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引导生齐读这句话。

  *引问: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从这个词你读明白了什么?(郑和远航独一无二) 2.过渡: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和“范围之广”

  呢?让我们走入课文,读读划划,然后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师巡视点拔。

  4.读书交流活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组织、引导和点拔。为方便备课,按序书写。

  (1)学生体会“规模之大”。

  *预设①媒体显示句子:“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师引问:透过“人山人海”“彩旗招展”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耳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描绘,体会场面的壮观热烈)

  *预设②媒体显示句子:“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引:这里写出了什么?(人数多、准备充分)

  *预设③媒体显示句子,数字均为红色:“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引导生齐读这些红色的数字,想象:我们的这幢教学楼长58米,宽10米,宝船约有两幢教学楼这么长,六座教学楼并排在一起那么宽,你感受到了什么,用哪个词来形容?(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再媒体出示图片直观感受,情感激扬:这可是在600百多前的明朝呀,你有什么感受?(自豪)然后引导感情朗读:谁来自豪地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个别读,再齐读。再引导:除了这些宝船,还有什么?引生回答后师接引: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生读“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师引:足见它规模之大啊!(板书:规模大)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师引: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2)学生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多久呢?谁接着交流?

  *预设④媒体出示第六自然段。引问: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的远航,发生在600多年的中国明代,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时间久)朗读引导:真是史无前例,令人赞叹!让我们赞叹地读读这节!

  *预设⑤再读这节,除了时间久,你还能读出远航的什么?(相机板书:范围之广)师引:郑和究竟到了哪些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媒体,介绍郑的的航海路线及所到的国家。朗读引导:看了这些,你心中升起一股什么情?(敬佩)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读这节!

  *预设⑥师引: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这节!

  5.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再次来读这句话时,相信,此刻的你心中感受一定更深了!媒体出示开头的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引生朗读体会。

  三、品味意义,感受形象。

  1.过渡:郑和的七次远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友好往来,顽强探索。)

  2.师引: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请看!音像图播放第四自然段文字,引生具体感受友好交往情景。

  (1)预设⑦认真读读第四节,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船队的受欢迎?请学生圈圈画画再进行交流,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的词语意思。

  (2)朗读小结:师引:郑和下西洋确实——出示句子让生接读“促进了我国与……友好住来……下西洋的故事。”

  3.师引:郑和的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凶险。

  (1)引生默读第五节,遇到哪些风险?用“——”划出写风险的句子。

  (2)指名交流,预设⑧哪些词表现了风浪的险恶?生活中你看到过吗?你能读出这种险恶吗?指一生读,引导: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会想起哪些词?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怎么样?郑和呢?引生回答,什么叫 “化险为夷”?从中看出什么来?引导生感受郑和的胆识与才干。

  预设⑨从对抗海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郑和的什么?(机智、勇敢、善于用兵)

  (3)师动情小结:是的,在漫漫的航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它表现了——引生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师动情总结: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郑和远航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架起了与亚非许多国家的友谊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它被载入了史册,流传不息。

  2.媒体出示郑和图象,引:面对这位历史英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让我们自豪地来读读课文的第七节,体会郑和远航的非凡意义和影响。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9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四)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六、教学结束: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2

  课题名称

  郑和远航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五年级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仉文湦

  所属学校

  侯镇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通过学习文章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学习这篇文章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们发复朗读、感悟,领悟出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气概与豪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能力目标: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正大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正大意义

  五、教学环境要求

  1、教学媒体:多媒体2、教学资源:课本3、其他:网络

  六、教学策略选择

  教法选择: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学法指导:朗读、领悟

  七、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郑和第一次远航

  路线

  多媒体

  呈现过程

  了解过程

  讲解—播放—概括

  路线

  网络

  郑和第二次远航

  过程

  多媒体

  呈现过程,欣赏审美

  了解过程

  讲解—播放—概括

  路线,随船携带的东西

  网络

  郑和远航的意义

  意义

  多媒体

  远航的艰难和意义

  归纳总结,思想升华

  播放—讨论—概括

  艰难、自豪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概括;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八、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是重点,引导学生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这是次规模宏大的远航,也是一次友好和勇敢的远航。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揣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思路: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详细过程: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3、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回到600年前,领略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盛大场面?

  (播放视频)

  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

  过渡: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

  (一)学习规模大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圈画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

  这部分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a:人多:送行的人多;随行的人多。

  b:船多;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船大(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比较来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相继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数字红色显示,渲染宝船的大。读好句中的数字,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出示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到郑和的威武、自信、决心和庄严。

  小结:这部分主要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规模的宏大,也看到了一个威武雄壮、信心十足的郑和。

  过渡: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吗?(引出“友好交往”这部分教学。)

  (二)学习友好交往

  1、请大家默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次远航。”圈画出关键的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们怎么交流,会说些什么?

  指名交流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战胜凶险

  过渡: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1、指名交流:风浪险恶;海盗凶猛。

  2、指导朗读,相机出示语段:在大海上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视频播放险恶的风浪,指导朗读,感受风浪的可怕。)

  3、面对险恶的风浪,凶猛的海盗,郑和是怎样一一战胜的?

  指名交流

  4、用“这是一次远航。”的句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

  (一)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

  1、请大家关注这段话中的数字,从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第一次远航,35岁的郑和威武雄壮,最后一次远航的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是什么让郑和的鬓发全白了?

  学生交流(感知人物精神特点:敢于探索、勇往直前,为了中国航海事业鞠躬尽瘁。)

  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

  (引导学生学习郑和的精神,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小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为什么只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2、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5自然段,试着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为了纪念郑和这个伟人,郑和公园重新塑造了郑和的雕像。假如现在你面对这尊高大的雕像,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这位英雄更多的故事。

  2、推荐阅读书目:《郑和下西洋》《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九、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第一次扬帆起航友好交流战胜凶险

  第二次——六次开拓探索

  十、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3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 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 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 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 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 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 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驾驶“

  4、“60多艘——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的来 介绍一下这支船队。(齐读第二小节)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4

  一、 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 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

  点拨指导 → 自主探究

  ↓ ↓

  点评疏理 → 交流汇报

  ↓ ↓

  设计应用 → 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 读新词: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荡荡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珊瑚 惊叹不已

  呼啸 奔腾咆哮 撕咧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2、 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 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 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 在这部分中,郑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船队)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b“友好交往”

  出示: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26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如: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郑和远航》的专题学习网站,收集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建立了这个专题学习网站,供孩子们浏览。为了增加网站的开放度,我在网站上做了许多超级链接,链接到许多正规的官方网站,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满足他们收集着整理信息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网站设计

  本网站应用了动易的设计模板,功能强大,交互性强。

  本网站设计了六大板块,分别是:

  1、

  自主学习。里面提供了电子课文、学案设计、生字生词等内容。特别是超文本的电子课文,把文中的重点词句做了超链接,用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做了诠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清除阅读障碍。

  2、

  郑和轶事。有郑和生平事迹和后人纪念他的一些情况,让学生更全面翔实地了解郑和,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

  宝船之谜。多角度地介绍郑和远航的奇遇和所见所闻,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当时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4、

  远航历险。带学生进入惊心动魄的航海历险,体会大海的惊涛骇浪,海盗的凶残冷酷,从而体验郑和和他的船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品质。

  5、 友好往来。了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线以及时间跨度。了解郑和远航为世界文化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6、

  世界航海。介绍了世界航海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了几位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让他们的事迹与郑和相比较,感受郑和的伟大,激发自豪感。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资料。

  2、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于电子课文的朗读,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能准确的读准生字。借助于电子文本的超链接,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清除阅读障碍。

  浏览网站的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历险过程、友好往来,初步感受郑和远航的壮举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准备“怎样看”,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文本、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丰富自己的认知。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借助媒体,精读起航

  在这一部分里,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在学生交流时,相机播放有关视频,或点击相关图片,感受船队的宏伟壮观,体会郑和的威武豪迈。以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来自文本的体验。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视频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或赞一赞郑和,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渲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点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效率将会很低,因此,我得给他们提出自主探究的目标,这个目标出现在网站的自主学习导航里,分别是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视频),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网上又有那些故事让你难忘?

  3、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第二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这一环节用一再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特别是方法的呈现,教师及时点拨,形成共识。

  第三步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

  [这两部分的学习研讨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动的主体性,要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综观这一部分的教学,既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引导、启发、组织等细微末节,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使得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略读第二部分6、7小节

  ,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引领学生在语文中走个来回,让体会“如何写”触及学生心灵。

  [写法的指导,有一阶段成被我们的语文课堂忽略,当我认为,它仍然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语文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的特点。一篇优秀的范文是学生学习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规范文体的研读,逐步构建自己的写作方法体系。]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全文感情朗读。

  最后,出示作业超市:

  (1)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一下郑和。

  (2)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出一期以郑和或航海为主题的电子小报 。

  (3)写一则200---500

  字的读后感,相互交流。

  [这样设计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纵观这一节课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即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控。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专题网站的有效利用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6

  一、教材解读: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意义之远的。初步知道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凭借约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郑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胆略和智慧。体会远航的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抓住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准备交流。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比较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有那些的航海家吗?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家中,他们在航海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板书课题: 郑和远航

  2、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

  3、教师简介郑和

  二、初读课文。

  (一)明确要求,认真读书: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写出你初读课文的收获,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个别的释疑解难。)

  (二)检查自学情况,组织交流: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码头 派遣 仪器 赠送 范围 珊瑚

  拳头 撕裂 桅杆 魁梧 炫耀鬓发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镇定自若 人山人海 化险为夷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二、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课文除了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外,还写了写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1—5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6—7自然段简要介绍了郑和其他六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3、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1、 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学生质疑)

  3、完成书面作业:

  (1)描红,抄写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扶老携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次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的重点,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叙述了郑和首次远航的经过情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次远航

  二、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郑和远航,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用双//标出。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段的内容。(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探讨交流。)

  (二)组织朗读,交流学习收获

  1、讨论交流问题: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朗读课文学习第1-3段——“扬帆起航”。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3、朗读训练

  4、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5、生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1)课文那些地方描写了郑和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郑和”“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词语体会郑和以及随行个人员所体现的礼仪。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各国君臣……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交换特产”、“各国商人……作生意”等,充分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

  (2)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字里行间做表达的友好情感。(3)找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海上风浪的险,海盗之猖獗,体会郑和指挥若定的那种胆略与智慧。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海上风浪的惊心动魂,读出郑和的镇定自若。

  6、小结;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呢?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谈谈读后,你知道些什么?你对郑和远航有什么新的认识?

  2、交流:重点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1、 朗读全文。

  2、课文重点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师:郑和是我国杰出的航海家。他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1、书面完成问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郑和是怎样一个人?

  郑和远航的意义是什么?

  2、课外延伸:利用网络或者图书资料,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附: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规模大 信心足

  首次远行 友好交往 增进友谊

  战胜险情 有胆有略 镇定自若

  《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 篇17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妈妈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例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介绍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介绍——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孩子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

  教师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孩子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郑和远航》网络教学设计(优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22教育教学反思小班锣和鼓教案反思湘鲁版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教学反思通用模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