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推敲》说课稿

作者:admin2023-03-17 15:43:01

导读:《推敲》说课稿(优选5篇) 《推敲》说课稿 篇1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推敲》说课稿(优选5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推敲》说课稿(优选5篇)

  《推敲》说课稿 篇1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第一自然段简介贾岛,“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第四自然段写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五到七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贾岛误入仪仗队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至此,学生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了解了推敲的故事,学习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古人推敲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等。让学生学习古人推敲的精神,修改自己最近的一篇习作。

  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讲讲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推敲》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推敲》一课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

  我认为《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练习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2、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一)扣中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抓住皮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便会顺顺溜溜。这个“领”便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本篇课文是篇典故,结尾处明确提出了“推敲”的含义“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文中多处写到了贾岛在“斟酌文字”,让学生仔细品读相关的句段,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斟酌文字”这个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百目张。

  (二)抓“斟酌”,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我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紧抓“斟酌”,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读书伊始,我就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仔细默读课文,画出能反映贾岛在‘斟酌文字’的句子,圈出重点字词,写写你的感受。”这样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以下是我的课前预设:

  ◆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第三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第四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几点理由即可,教师适当点拨为什么用“敲”读着响亮。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要求”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要求,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练复述,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方便学生复述,教学中我将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复述提纲:

  (1)留诗赠友(2)苦思入城(3)冲撞大驾(4)选用“敲”字。

  (四)欣赏“推敲”之妙

  指生讲述王安石的改字故事,欣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推敲之妙。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1、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精读课文,咬文嚼字提供范例。2、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降低推敲词句的难度。3、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推敲的兴趣与动机,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五)实践“推敲”之法

  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最后,我将设计两处练习,课内一处,课外一处,让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推敲》说课稿 篇3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的《题诗后》。苏教版第九册语文课本中的《推敲》一课讲述了关于“推敲”一词由来的故事,再现了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一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篇课文的标题“推敲”揭示了故事的中心,整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就是二至七自然段的故事叙写部分。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学习此文,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动人有趣,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而且可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既然是故事,我想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是读懂故事、读活故事,会讲故事。又因为是关于“推敲”的故事,所以我想教学的难点则是让学生学习“推敲”,自觉养成“推敲”的习惯。试想:一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如同电影画面一样在学生的脑海里活动着,故事中的人物仿佛呼之欲出,那故事的中心还会不明白吗?本课教学的关键是给足大块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书,再辅以教师得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或写一写,在读书实践中真正理解“推敲”的含义,同时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一个“简”字,着力一个“读”字,即简简单单一条线,以学生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贯穿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再读拓展的整个流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带着不同的要求读课文,注重读书方法的引导,字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真识字、认真写字良好习惯的长期训练。通过阅读,能够正确地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理清文章思路,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解决的是精读感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故事的发展顺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悟。在读故事的发生“月夜访友,以诗相赠”部分时,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图文对照,想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美好意境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表述出来,从而理解“即兴”的意义。贾岛正是对眼前景物产生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作诗的,即兴作诗体现了诗为生活而歌的特点。课文中用的“即兴”一词与“即时”一词相比较,表意更为准确、传神。这里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在推敲“即兴”一词,也为下面学生自己去推敲词语做了个示范。在读故事的发展“为了一字,痴心斟酌”部分时,同样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第一幅插图,想象贾岛推敲入神的样子,不过这次让学生来演一演,学生兴趣浓烈,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看到贾岛出乎常人所为的那些言行举止时,全班一片哄笑。教师适时而发问:行人为什么觉得十分可笑?学生各抒己见,理解非常到位,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对贾岛“苦吟”精神的敬佩之情。这个环节的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挥了语文学科“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再读“韩愈斟酌,确定用敲”部分时,要求学生根据第七自然段第一句话想象出贾岛的原话写下来,然后练习分角色对话。通过反复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和韩愈一起推敲用“敲”字的好处,感悟到推敲的真正含义。我觉得让学生写一写贾岛的原话虽然费了点时间,但作用不小,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学生读书的内化过程是: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叙述,借助课文中的语句来表达贾岛写诗的事情,正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得出的有效手段,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文字了,下面来整体讲述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课时解决的是熟读内化、再读拓展。再次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着板书和插图,有顺序有重点地讲述故事。然后再一次回味故事,感悟“推”改“敲”的好处。最后自然地引导学生也来学习推敲:讨论交流完成课后第4题。接着再读名人推敲的小故事,尤其是王安石妙用“绿”字绘春色的故事,在读中感悟,悟出推敲的意义,产生自觉推敲文字的欲望和兴趣来。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着组织和引导的重用作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元解读有错误,或者感悟比较模糊时,教师一定要适时作纠正、点拨,发挥师生民主对话中的首席作用。

  《推敲》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的要求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推敲》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这篇教材放在第八册第三单元,编者的目的何在?统观这一单元的课文,也许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该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乡戏》、《听爷爷说汉字》、《推敲》、《读书莫放“拦路虎”》。纵观这几篇课文,不难看出这些课文不仅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而且分明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告诉学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所以,我认为《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生词。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会用“即使……也……”造句。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习作中会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情意目标: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根据课文的特点、课后作业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讲出这个故事,认识关联词“即使……也……”,并用它造句。教学难点:学会讲故事,同时在平时的习作中学会推敲文字。

  二、教学环节安排

  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要用大语文观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主体性、发展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教学原则,依据以上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巧妙揭题,激发兴趣

  (二)自学字词,了解大意

  (三)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四)指导内化,学讲故事

  (五)欣赏范例,练习推敲

  其中第一、二环节在第一教时完成,第三、四、五环节在第二教时或第三教时完成。

  三、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略)

  导入新课设计:

  师:(分别板书“推”和“敲”):“推”、“敲”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两个不同的动作。

  师: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两个动作,好吗?

  (生做“推”、“敲”两个动作。)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动作怎样?

  生:“推”,用力打开。“敲”,轻轻击打,而且有声音。

  [点评:表演“推”、“敲”两个动作,学生情趣盎然,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力。通过动手演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感知了“推”与“敲”的不同,为下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推”、“敲”是两个动词,组合起来就成一个词语即“推敲”

  (学生读)。“推敲”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个词义?

  生:最后一句话,即“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

  四、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一)重温“推敲”之意

  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推敲”的意思。

  (二)感受“推敲”之苦

  1、导语: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2、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①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说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深?边读边做记号。

  [点评: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看,应大力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为主。这里用“阅读提示”而不用“学习要求”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第一个问题是基于课文的特点提出的,《推敲》本身就是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课后也要求学生讲讲这个故事。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略读课文,把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之落脚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上,从而给学生一个内化、记忆的拐杖,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意,为下面让学生讲述故事铺平道路。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探究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通过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把握贾岛这一人物的特点——创作严谨,勤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贾岛与韩愈的对话中抽绎出“推敲”的方法,为下面“实践推敲之法”提供理论依据。]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大组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读有关文字,交流读书感悟,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到哪儿,老师引导到哪儿,决不硬牵)以下是教师课前预设:

  ◆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第三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第四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意思即可,重在引导学生读读诗句,体会好处,从中总结出推敲词句的方法。

  总结推敲文字的策略(方法):

  (1) 用朗读来判断用词是否准确;

  (2) 联系语境判断用词是否准确;

  (3) 应为表情达意服务;

  (4) 用词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提示”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提示,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最后,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习任务。]

  (三)讲述“推敲”来历

  1、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讲述故事。

  2、两种形式:一是略述,二是详讲。学生自选。

  详讲提纲:(鼓励学生自己列出提纲,也可以列出每节的重点词,便于记忆。)

  (1) 以诗赠友,斟酌一字

  (2)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3) 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3、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同桌互讲;然后根据各自情况,选定形式,准备在全班讲述故事。

  4、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点评: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里,针对两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罗杰斯)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学生的独特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四)欣赏“推敲”之妙

  1、导语:唐代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反复推敲,引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为后人传颂。实际上,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经过作家、编者反复推敲文字而生成的作品,以至于这些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2、现在我们来看看《推敲》这篇课文中的两句话,你能从中感悟到“推敲”的痕迹吗?

  (1)他沿着山路找(寻、问)了好久,才摸(来、赶)到了李凝的家。

  (2)我正在斟酌(修改、考虑)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请、望)您宽恕(原谅、谅解)。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反馈,体会用词的精当。

  (3)欣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用词这妙。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祗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1、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精读课文,咬文嚼字提供范例。2、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降低推敲词句的难度。3、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推敲的兴趣与动机,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五)实践“推敲”之法

  1、导语:我们同学的一些习作,往往在谴词造句上少思索,欠斟酌,以至于所写文章达不到想要表达的效果。请读同学们的习作片断,你觉得哪些用词应反复推敲。

  (1)集市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一旁有人正拿着标价牌在说:“一件十三元,两件二十五元。”

  (2)老爷爷跌倒了,他艰难地移动着身躯。这时,陈老师看见了,走下楼梯,来到老爷爷身旁,把老爷爷轻轻地拉了起来,背起老爷爷一步一步来到教室里,然后把他放在椅子上。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老师引导点拨。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我想用叶圣陶的一段话作为注解: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培养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五、设计理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传统课程往往习惯于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利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把课文出现的知识点一个不丢地教给学生。所谓“用教材教”,不是把教材纯粹看成学习的对象,而是当做交流、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不是把它当做经典去崇拜,而是视为学习的中介去运用。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设计《推敲》这一课的教学方案时,竭力摒弃传统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分析和讲解,仅抓住能体现贾岛专心认真创作及贾岛与韩愈对话的两段话,让学生自读感悟,而其余内容,只是以读代讲。这样,就把有限的空间作了合理安排,留出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即①讲述这个故事。②欣赏课文中语句的用词精当。③推敲学生习作中不够准确的用词)从而使学生一方面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明白习作时要学会“准确用词”,通过准确的文字来表情达意。如果按传统教学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也就是教教材,这堂课未必显得单薄,但那样做只能始终在知识的层面上平铺罢了。用教材教,通过教材完成课程目标,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推敲》说课稿 篇5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 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 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 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推敲》说课稿(优选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22教育教学反思小班锣和鼓教案反思湘鲁版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教学反思通用模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