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作者:admin2023-02-24 23:00:01

导读:《一去二三里》导学案(优选17篇)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 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一去二三里》导学案(优选17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优选17篇)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

  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2

  【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3

  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在学完拼音后,安排识字(一),共四课,其中第一课是《

  一去二三里》,课文要求学生在插图所示情景下,学习一首简短的小诗,并认识“一~十、

  里、去”十二个生字。对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所有的汉

  语拼音,负担已经不算轻,但识字的要求更高,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新

  课标》第一学段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

  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本课中的十二个生字,多数学生以前就认识几个,也有几个字容易搞错,,如“七”和“九

  ”,“云”和“去”等,如何巩固识字,就显得比较重要。以下是本课的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识字的本领,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大家举起手中的卡片表示

  答案,看谁又快又准,好吗?

  生:(马上把自己的生字卡片放在桌上,做好准备。)

  师:云上加竖是什么?

  日加土是什么?

  (老师用手势表示数字,让学生举卡片表示。或出一些十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要求学生举

  卡片表示答案。)

  生:(纷纷举起卡片,兴致很高。)

  师:xx同学每次举得又快又准,请他上来给大家猜。

  生:(兴趣更高,抢着上台)

  (案例二)

  师:有一群数字宝宝也来到了我们身边,看!他们来了。(十个小朋友戴“0~9”的数字

  头饰上台,同时,老师把“一~十”的生字卡片发给台下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到

  自己的朋友吧!

  生:(齐唱《找朋友》)拿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一边表演一边上台找到数字朋友。

  反思:孩子欢欢喜喜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就应该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喜欢学习语

  文,喜欢识字。充分利用师生手中的卡片,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

  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zwlu.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案例三)

  师:(出示“小猫钓鱼”图)数字宝宝又来到了哪里?和小猫玩起了什么游戏?看你能找出

  几个数字?

  生:(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案例四)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数字,你能用今天学的数字说一句话吗?

  生1:(举着手中的卡片)我今年八岁了。

  生2:我的爱心上已经有七颗星了。

  生3:我家住在南苑四里。

  生4:我是一(五)班的小学生。

  ……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以

  上案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

  物结合起来,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案例五)

  师:有一个诗人把我们今天学的数字编了一首小诗。(出示)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大家猜出这是什么了吗?谁也来做诗人仿照它编一首呢?

  (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千杯万杯无数杯,杯杯都是纯净水。(纯净水)

  生2:………………千条万条无数条,落到河里都不见。(雨)

  生3:………………千本万本无数本,本本里面有知识。(书)

  生4:………………千个万个无数个,见了医生都逃跑。(非典病毒)

  反思: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促

  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和发现规

  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旧中求新,常中求变,实中求活,是一个动态过程。创造心理学

  专家思田彰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以上案例通过对

  教材的创造性改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

  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zwlu.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一去)

  此问转载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并会书写笔画“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生字卡片、课前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同步阅读、课堂作业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10个生字

  1、板书1至10十个数字:

  ⑴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一起大声地和他们打声招呼吧!(生齐读)

  ⑵让我们再轻轻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生齐倒读)

  2、出示一至十十个数字:

  ⑴这节课,唐老师把这十个数字的好朋友请来了。瞧,你会读吗?(在数字下贴上相应的生字卡片)生自由读。

  ⑵谁来读一读?

  ⑶小老师领读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打乱顺序领读

  ⑷读了这10个汉字,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3、 师1至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翻开语文书,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

  2、请小朋友在诗中找到这10个数字,圈一圈,拼一拼。

  3、再拼拼读读,想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一”的变调)指导朗读第一句:

  这一句诗中还有两个生字宝宝,学习生字“去”、“里”。

  4、把你会读的诗句读给大家听,集体正音。

  5、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6、出示课件仔细看看这幅图,想想与我们这首诗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回答,自主图文对照,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

  7、这首诗写得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同桌配合,一人读,一人指出相应的图。

  8、教师范读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感受。

  9、看着这幅图,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了,读完题目要停留一下再读。

  指名读,评价──齐读。

  10、鼓励背诵小山村真美啊,小朋友愿意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三、指导书写

  1、回忆田字格小朋友,我们知道四线格是拼音的家,那么生字的家在哪儿?

  (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记心间。)

  2、出示“一、二、三”,你发现了什么?

  3、回忆“一”的写法。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

  5、反馈将优秀学生作业在大屏幕上展示。

  四、课间操

  表演唱《数鸭子》。

  五、课外扩展活动

  1、《小学生同步阅读》上的儿歌《我来插小旗》:

  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背课文,而且会漂亮地书写“一、二、三”,真能干。老师想把再难一点的任务交给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儿歌)

  ⑴自由读,找一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字。

  ⑵指名读,齐读。

  2、成语瞧,在这些成语里也有不少神奇的数字呢!赶快读一读吧:

  说一不二、一穷二白、三五成群、一清二楚、三分天下、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八九不离十、九牛二虎之力。

  ⑴自由读。

  ⑵你认识了哪一个成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⑶齐读:

  3、古诗《咏雪诗》读读背背:

  咏雪诗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5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二、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8、 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3) 用攀高峰: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会说一(二、三、四。。。。。。)什么?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2、 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书中描一描,边描变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6

  作者:雨茵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

  ◆[2005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7

  活动目标:

  1、结合数字“1”到“10”,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体验古诗的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ppt课件 古诗配乐朗诵mp3古筝曲《渔舟唱晚》mp3

  活动过程:

  一、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你在春游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古时候有一个人他也很喜欢春游呢!他在春游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播放配乐动画,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师依据幼儿说出的事物,点出相应的图片)

  3、教师按古诗内容边操作ppt,边小结:

  刚刚宝宝们看的非常仔细,古时候有一个人出去游玩,不知不觉就走了二三里的路(点出箭头图标)。他看见了有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四五户人家,家里的烟囱啊还冒着做饭的炊烟呢(点出箭头图标);走着走着,他又看见不远处有几座休息的小亭子(点出箭头图标),路边呀还有许多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呢。于是他停下来静静的观赏这些美丽的风景。

  二、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幼儿欣赏古诗,初步掌握古诗内容。

  教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样的风景漂亮吗?很优美!这个人呀,他也很喜欢这些美丽的风景,于是就把它们写成了一首好听的诗,诗歌的名字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师操作ppt,古诗图片随配乐朗诵滚动播放)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尝试说出古诗的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3、幼儿再次欣赏古诗,师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听出来的呢?

  (师示范朗诵古诗)

  4、幼儿再次尝试说出古诗内容(师操作相应图标)

  5、师小结:图片已经全部找出来了,那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数字呢,10个,它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出现的。

  三、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师幼集体朗诵。(幼儿看图标初步尝试朗诵)

  ①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着图把诗歌完整的念一念,你们会吗?

  ②古代的诗歌常常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所以我们宝宝在朗诵的时候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这样不仅好听,别人还能听的懂。(引导幼儿掌握图标空格处表示要把音拖的长一些)

  2、隐藏图片朗诵。

  (教师操作ppx隐藏相应的图标,直至把图片完全隐藏,帮助幼儿记忆古诗内容)

  ①教师:小朋友念的真好听,数字宝宝们听了也很开心呢,它们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想玩吗?你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呢?(幼儿朗诵)

  ②你还想把数字几藏起来?(幼儿朗诵)

  ③如果数字宝宝们全都藏起来你们会念吗?(教师全藏图片,幼儿朗诵)

  ④这都难不到你们,现在要加大难度咯!图片宝宝也要藏起来了,敢挑战吗?(师藏四副图片,幼儿朗诵)

  3、借助动作朗诵。(师播放配乐古筝曲)

  教师:古代的诗人在作诗的时候不仅仅嘴巴念,还有动作呢!(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古诗。)

  四、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总结:其实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诗人创作了古诗呢,等你们进入小学以后就能学到更多好听的古诗啦。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名字叫《一去二三里》。它是我国宋朝的诗人邵康节写的诗。这首古诗啊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乡村风景。宝宝们,春天来啦,我们幼儿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我们幼儿园美丽的风景吧!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8

  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一课看图学韵文识字。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古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课文插图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是,通过自己研读、教师导读、同学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不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了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

  教学目标:

  1.先认识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一)(《小燕子》歌曲律动中)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燕子姐姐知道了可高兴了,看,她带着题目来考我们了:

  出示燕子课件------sanwuyiquliubashiliersiqijiu

  (二)指名读单节,齐读。

  [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自主研读,认识生字

  1.燕子们和燕子姐姐一起出发吧(播放课件:文中所描写的景色)

  2.看燕子姐姐的家乡,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3.石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课件,师朗读)你们想读一读吗?那就把书翻到第44页,请你在石诗中找出古二个生字,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好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

  4.学生自学。

  5.指名读,评议正音。有两个生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读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你们能区分吗?还有哪能个字是平舌音呢?哪能个生字的读音是特殊韵母。

  6.你觉的这首诗中哪能些字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7.齐读生字。

  (二)借助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寺。

  1、燕子姐姐的家乡这么美丽,古诗里是怎样将它的美景写出来的呢?

  2、你在读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景物呢?你是读哪一行诗看到的?

  (课堂交流,随机出示相应诗句的课件,训练朗读。)

  *烟村四五家

  (1)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预设:什么是烟村“?) (2)出示课件:谁能看图为大家解决这个个问题?(有两种理解:有几户人家在做饭,

  *炊烟袅袅:四五个冒个炊烟的村子,这就是“烟村”)

  (3)多么的安静,多么祥和的一个村子呀,谁能通过读将这个村子介绍给大家。

  指名读、齐读。

  *亭台六七座

  (1)看到这些亭子,你想想干什么?

  (2)朗读。

  *八九十枝花

  出示图文,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你能读一读,让老师和小朋友们也喜欢吗?

  *一去二三里

  这么美丽的地方,离我们不太远,古诗说——(生接读)就是走二三里路就到了。

  3.总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册姐姐看我们这么聪明可高兴了,它想带我们到它的家乡支玩呢,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慕尼黑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也变成小燕子飞到燕子姐姐的家乡,看一看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生配动作齐读古诗)

  4.背古诗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五一节之一,首先,我们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培训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其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是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诵读古诗。背诵时再次引导想象,使记忆有了具体形容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述的情景,把“彼此彼景”化为“我景我情”。通过练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意思体会小山村景色的美丽和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山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复习巩固生字

  (一)作者巧妙的把十个数字藏在古诗里,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谁当小老师读?(指名读卡一到十)

  (二)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支付的汉字号码布送到每个运动员的手里,谁愿意来帮这个忙将号码布送到运动员的手里,谁愿意来帮这个忙?(在黑板上粘贴十个胸前写有阿拉伯数字1-10的运动员,再出示“一、二、………”十个汉字,指名学生配对练习。)

  (三)燕子姐姐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给我们送果子来了,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送写有生字的果子卡片。)

  四、指导写字

  燕子姐姐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燕子姐姐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望洋兴叹写个漂亮的“一”字吧!

  1.认识田字格,知道田字格的作用。用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一”应怎样写。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一”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

  5.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12个汉字宝宝,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燕子姐姐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但是,那炊烟袅袅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已经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让我们把燕子姐姐对家乡的喜欢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左上格 右上格

  横中线

  左下格 右下格

  竖中线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中既集兴趣、知识、能力于一体,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编者意图,是我设计教案的着眼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学的评读、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通过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并设计课件:文中的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等构成乡村美景图,并设计有趣的导语,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陶醉其中,美美地读,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9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0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图一的挂图,写有阿拉伯数字的头饰或卡片。五幅简笔图,分别画着四块田、五片瓜、七条鱼、九朵花、六个球,图下为词语填空块田、片瓜等。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利用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阿拉伯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让大家读一读。又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 )块田、( )片瓜、( )条鱼、( )朵花、( )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三)词句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其他词语注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必专门解释。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操场有400米的跑道,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操场跑道一圈多一点儿;如果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教室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总之,一定不照搬注释,抽象讲解。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2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从图入手,读文认字写字。

  (一)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二)出示课题

  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三)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四)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五)检查自学情况

  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八)巩固练习

  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九)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2004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种笔画。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通过看图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体会小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规范地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学完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书、识字啦,你们高兴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小诗。

  2、板书课题,教学生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有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花多吗?能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所写的内容,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听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3、指名分句读古诗。

  4、齐读。

  5、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四、学习生字

  1、认识田字格前的四个生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⑵指名认读生字。

  ⑶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生字。

  2、学习书写生字一、二、三、四、五、六:

  ⑴出示投影,教师讲述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这些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笔画。

  ⑵齐读生字。

  ⑶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一一画出来。

  五、指导写字

  1、认识生字中的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板书设计】

  识字(一)

  héng shù wān héng zhé diǎn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

  2、小黑板出示填空题,指名默写:

  ()去()()里,

  烟村()()家。

  亭台( )七座,

  八九十枝花。

  二、朗读课文,理解词语

  1、齐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讲述“二三里”是说路途不远;“烟村”是有人居住的山村;“四五家”是指这个小山村人家不多;“六七座”,有几座亭台;“八九十枝花”,有许多枝花。

  三、启发想象,指导背诵

  1、听配乐朗读。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山村怎样?

  指导学生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

  2、学生练习背诵,一边背诵,一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四、指导写字

  1、认识笔画,借助范写指导写法。

  2、说说这些字的笔画数。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作业。

  【板书设计】

  识字1

  ()去()()里,

  烟村()()家。

  亭台()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㈠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是一首古代童谣,要求认识十二个生字,配有两幅插图。

  【学生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在学拼音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部分生字,学习了几首儿歌,有初步的学习生字和儿歌的经验。但学生对汉语拼音还没有达到熟练巩固的进步。本课要掌握的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多的接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有余力者会背诵。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小朋友,大家在幼儿园学过许多儿歌,谁还记得哪些儿歌中有数字?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⑴学生回忆旧知。

  ⑵指名背诵儿歌。其余学生跟背“

  备选若学生一下子说不出来,则教师举例示范。

  (如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头,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2、这些数字儿歌可真有趣!

  环节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调动学生的原有语言储备,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

  二、学习古诗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里面也有数字,大家想读吗?

  2、读通诗句:

  ⑴请打开语文书翻到44页,先把数字宝宝圈出来,再读一读。

  ⑵谁能把圈出来的数字宝宝大声地念给大家听?

  指名读,师生正音。(课件出示诗句,并圈出十个数字)

  大家一起读一遍。

  ⑶有一个数字宝宝在诗中的读音跟刚才大家读得不一样,找找是哪一个?(课件圈出yí)

  ①“一”在第四声的前面要变成第二声,在诗中它的后面是qù第四声,所以是“yí去二三里”。另外还有“yí个人”、“yí辆车”、“yí座山”,你还会说吗?指名说。

  ②再来把第一行读一遍。

  ⑷现在,你能把整首诗读下来吗?试试看: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评价正音,学生齐读。教师适当作指导及示范。

  ③齐读。

  ⑸每首诗都有一个题目,这首诗的题目叫──(课件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学生齐读课题:

  ①题目和诗句的第一行内容一样,读得是否一样呢?听老师读读看。你听出有什么不同?学生听读并说一说不同之处。

  ②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③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遍,听听是否读得不一样了。同桌互读互评

  ④谁能加上题目读整首诗?指名读。

  ⑤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比一比。

  3、了解诗意:

  ⑴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你们看见吗?你能说说你看见了哪些景物吗?说不出来,你可以再仔细读读这首诗。学生自由表达交流。

  ⑵根据交流情况,随机理解“一去”“里”“烟村”“亭台”等词。

  备选若学生不涉及到这几个词,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理解大致的意思。

  ⑶现在,电脑娃娃要考考大家了。它出现一个画面,叫大家猜是哪一句诗。指名猜或集体猜。

  (课件出示诗句)生齐读。

  环节意图通过猜诗句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将诗句的内容与画面建立联系,进一步理解诗意,为诵读全诗做铺垫。

  4、诵读全诗:

  ⑴一路走出去不远,只见一个村子里炊烟袅袅,有四五户人家,山上有亭台六七座,路边有八九十枝花,多美呀!

  ⑵你喜欢这首诗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美美地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⑶谁想美美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⑷配乐朗读。

  ⑸适当背诵。请会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再美美地读一遍。

  三、猜谜语,巩固生字

  1、大家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看,这是一首谜语诗,你会念吗?

  一 片 二 片 三 四 片,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片,

  qiān wàn wú shù

  千 片 万 片 无 数 片,

  lú dōu jiàn

  飞 入 芦 花 都 不 见。

  学生自由念诗。

  2、出示芦花图片,稍作介绍。学生猜谜。

  3、出示谜底雪。

  4、仔细观察,这首谜语诗与刚才学的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学生观察后回答。

  5、出示十个数字顺读一遍,倒读一遍,打乱顺序读一遍。

  四、作业

  1、课堂作业随堂练习2、4题。学生独立作业后校对。

  2、课外作业把《一去二三里》读或者背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让爸爸妈妈猜猜《雪》这首谜语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语文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4

  古代有位诗人把一到十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意时我注意根据年龄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保持了古诗的意境。另外,我注意运用幽默的语言,把课上的自然、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6

  【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学认诗题

  师:同学们会数数吗?咱们一起从1数到10吧!

  生:(兴致勃勃地数数。)

  师: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诗人叫邵雍(教师板书诗人名和朝代),他把这些数字串在了一起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去二三里》!(教师一边范读诗题一边板书诗题)这就是诗题,谁来读诗题?

  生:(指名读,齐读诗题。)

  师:(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圈划生字,认读古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课后双横线中的字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是借助拼音认识的。

  师:会借助拼音认字,真了不起!

  生:我是问大人认识的。

  生:我是读书的时候认识的。

  师:看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呢!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要用到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把这几个字圈出来。(师在黑板上示范用圆圈圈出生字)

  生:(学生圈划生字)

  师:你们瞧老师也把生字圈出来了,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

  生:(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师:看来大家都会圈生字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

  生:能!

  师:同座之间互相读读这5个字。他全读准了,夸夸他;如果他没读准,就请你帮他。

  生:(学生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全读准了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师:(出示“台”)谁来读?

  生:(大声读。)

  师:声音真响亮!

  生:(读得准。)

  师:字音读得真准!

  生:(全班齐读。)

  师:(出示“亭台”)

  生:(读得准。)

  师:“亭”字后鼻音发得真准。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六”)

  生:(读得准。)

  师:边音读得真准!

  生:(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出示“花”)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三”、“十”)这两个字可不好读,谁会读?

  生:(指名读)

  师:你们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

  生:(学生齐读)

  师:“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随机抽生字卡)

  生:(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字音都读准了,相信大家再读古诗,一定能读得更准确,更通顺。赶快自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古诗)

  师:大家看(师手指每行诗句),这首诗一共有这样四行,分别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行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顺。

  生:(分行读古诗。)

  师:哪个小评委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他们都读得很准。

  师:你真会听!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四行诗可以分成几句呢?

  生:可以分成两句,因为我们以前学习儿歌时老师说过有句号的地方就算一句。

  师:你真会学习,还能结合以前学到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呢!对了,每两行是一句,这首诗一共有两句,下面就请男生读第一句师,女生读第二句诗。比比谁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生:(男女生比赛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带你们去一个美丽小山村看看,好吗?

  生:好!

  师:咱们出发吧!(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一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诗人来到这里,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教师范读古诗)谁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夸奖,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得有感情吗?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诗人,想象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里,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了。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走近些看看吧!(cai出示画面)我们往前走了二三里远的路,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几座房子。

  生:我看到了从房子里冒出了烟!

  师:你们真会观察,这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出袅袅炊烟呢!(出示词卡“烟村”)谁愿意把“烟村”这个词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分别几位学生指读,齐读)

  师:(cai点击图上村庄部分,出现“烟村”一词)诗人将这里称作“烟村”,炊烟袅袅,烟雾笼罩着整个村子呢!谁愿意把第一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得较流利)

  师:你将自己所看到的都读出来了,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谁再来读第一句?

  生:(读得很有节奏感)

  师:这真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啊!你将你的感受也都出来了呢!我也想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谁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画面)往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我看到了山上有几座亭子。

  师:(出示画面)在这样的亭子里,游人可以休息,还可以看风景呢!(出示词卡“亭台”)谁愿意把“亭台”这个词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分别几位学生指读,齐读)

  师:(点击“亭子”,出现“亭台”一词)人们在正在亭台里休息,看风景呢!再看看近处,你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鲜花。

  师: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朗读介绍给大家。

  生:(读得较投入)

  师: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些花都有哪些颜色?

  生:(指名几个学生回答:黄色、红色、粉红色、蓝色……)

  师:真是五颜六色,多美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得很美。)

  师:你读出了鲜花的美!

  生:(突出了“亭台”)

  师:在亭子里看风景一定享受!

  生:(分男女生读)

  师:你们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了,将小山村四周的美景都读出来了,我也想和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生:(师、生齐读)

  师:诗人用这样一首小小的诗,就将自己所闻、所见、所感都写出来了。小山村的宁静、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在四人小组中,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小组读古诗。)

  师:(教师相机指导)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

  生:(轮流读)

  师:你们真会合作。

  生:(齐读,有韵味。)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美!

  师:那你们能读得比他们还美吗?

  生:(带动作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不仅读得很美,还带上了动作呢!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一看吧。

  生:(配乐齐读)

  四、快乐游戏,背诵古诗。

  师: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用这首诗向别人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吧!先试着自己背一背。

  生:(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当小小宣传员?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你这个宣传员真像位小诗人。

  生:(背诵得十分有感情,有韵味。)

  师:你真会宣传这里

  生:(指名配乐、配画做动作背诵)

  师: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古诗记住了!去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他就能和你交上朋友了。

  生:(随机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到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去看看,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教师板书: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师:清朝有个叫郑板桥的诗人也用数字写出了一首描写美丽雪景的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边听,边看,边想,听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雪!

  师:是啊!这首小小的诗就写出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和数字有关的诗,回家之后把这两首诗都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生:好。

  师: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收集更多和数字有关的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课后反思】

  这篇古诗诵读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甚至可以背出几十,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从表象入手,重视简单的内容

  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2、读、看、想结合,充分利用图片理解古诗

  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古诗诵读,如果用生硬的说教式,或抓住一个字、一个词逐词逐字地分析明显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会打消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使他们不想学古诗,害怕学古诗。因此,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3、及时归纳,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

  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古诗诵读这个课型他们不了解,还有很多学习方法他们也不了解。因此,在第一节古诗诵读课中如何让他们认识什么叫做古诗诵读,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及时地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生圈生字时,我就适当进行点拨,问学生:“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这一问就提醒了学生以后碰到生字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圈出来。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范读告诉学生要想读得跟老师一样有感情就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这种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感受。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诵读的任务后我又及时地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既让我学了解了“读、看、想”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古诗诵读的过程。学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课型就不会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学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师们曾经教过很多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掉,从而痛失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时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抓住这些第一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的接触中真正做到“亲密”。

  《一去二三里》导学案 篇17

  作者:雨茵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

  ◆[2005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一去二三里》导学案(优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22教育教学反思小班锣和鼓教案反思湘鲁版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优秀教学反思通用模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