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与什么对话作文600字

作者:季司深2023-11-13 20:07:49

导读:篇一: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朱自清对话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李商隐笔下的壮志难酬,只因改了几个字就变成朱自清的乐观豁达。与朱自清先生对话——哀而不伤,乐而...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与什么对话作文600字(精选1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朱自清对话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李商隐笔下的壮志难酬,只因改了几个字就变成朱自清的乐观豁达。与朱自清先生对话——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与朱自清对话,追随他的笔迹,漫游在建功立业、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听过“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强烈追问。看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生机画面。读过:“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的深度追求。与朱自清对话,看渴望建功立业之决心,观追求自然之情趣。

  与朱自清对话,探究他的思路,沉浸在纯洁、真实的世界中。佩弦先生的文章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我反复揣摩,却终究不解。这时,一个微弱的生音响起。我左右一看,竟是朱自清先生。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慢慢说道:“写作的根本在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写作往往需要真情实感,用最朴实的话语,最靠近人的事例,把心中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啊!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与朱自清对话,体会最朴实的语言,带给人的情感。

  与朱自清对话,学习他的精神,捉住少年有所作为。上个周末,因突发疫情,改为居家学习。头几天,我沉浸在早晨的温暖阳光中,不愿起床,约莫到了中午才肯爬起,享用妈妈为我准备好的早餐。时间在我的指尖飞速流逝,可我却满不在乎。直到第三天,我才发觉自己有多么荒唐,焦虑地在房间来回踱着步。,偶然发书现架角落里的一本古书,掸了掸上面的灰,随意翻开一页竟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匆匆。伴随着优美的文字,充满节奏的旋律,感受到朱先生积极进取、浓浓的爱国心。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与朱自清对话,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努力拼搏,永不停歇。

  与朱自清先生对话,虽没有李白的潇洒豪放,没有柳宗元的怀才不遇,更没有陶渊明的隐居之情。但却有岳飞般渴望精忠报国的壮志,有敢于放下又敢于拿起的精神,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与朱自清对话,耐人寻味,值得永藏。

  篇二: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红岩对话

  在战乱纷飞的民国末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做反抗斗争的人。他们为了革命的崇高精神,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后世也为他们的英雄事迹创作出不凡的作品。而《红岩》便是其中一朵亮丽的花。

  由于到了老师的启发,这个暑假,我开始阅读《红岩》这本红色小说。翻开阅读,只是前面的几个章节我就已深深陷入其中,而伴随着的也有一些不解,为什么江姐面对他的丈夫的死亡那么无情的离开的等等。看完后,我躺在床上,望着书的封皮,回想着情节,突然,我仿佛进入其中。

  不屈困难,对党忠贞。一眨眼,我进来到一座监狱,旁边的人正是一位重要人物—江姐,回想起情节,这正他临刑前时。急忙问问起自己的疑惑:“江姐,你在富华新山途中看见你丈夫的头颅,为什么不上前去默哀或留一晚陪伴他的灵魂,而是无情的离开。这样做不是很对不起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失去了红色精神吗?”她对我的问题并不惊讶,坐下来说道:“那可是我的丈夫啊,我何尝不想去放声大哭一场呢?但我想到了任务,想到了党对我的托付。如果我去了,身份便会暴露,会有更多的人受到牵扯。而我的丈夫,我认为他一直未离开,而是在我的心中永远存在。”原来江姐一直将痛苦埋于心底,不向命运低头,牢记党的嘱咐。

  红色精神,担负于肩。江姐抹抹眼睛,站起身来。亲吻“监狱之花”梳理自己的头发。当她正要走时,我想告诉她前往的后果,可望着她那坚定的眼神,我并未说出口。但是她却走过来安慰似的拍拍我的肩膀说道:“革命并不是我们就可以完成的,这世上处处都是贪婪的敌人,而这些就需要你们这些下一代的青年去完成。”说罢,便从容的走向了刑场,一声枪响后,天上的大雁发出了哀鸣,鲜红的血液洒在那岩石上,印证了革命者的红色精神,也深深嵌入在我的心中。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不易换来的,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就是要成为下一任的领导者。红色精神红色精神,英勇斗争;红色精神,对党忠诚;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篇三: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戥称对话

  一炷孤独的木樨线香,一间空阔单调的向阳小屋,一段惬意简单的秋日时光。完成作业后,我本想抬头欣赏即将落下的夕阳。然而我无意看到书柜的最上层那杆爷爷送给我的秤。我起身将秤取下,开始细细打量着它。当我凝视它时,它好像在与我对话。

  这是一杆老戥称了,是我们家代代相传来的。爷爷是老中医,用了它一辈子了。每当人们来抓药,爷爷总是会用它精准的称出别人所需的药的克数。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的中药铺大概是这样的:高大结实的柜台,黑褐色的漆面,发黄陈旧的标签,一副小秤和爷爷的一双巧手在重重的药柜间穿梭不歇。

  我与戥称对话,它目睹着几个朝代的盛世繁华。它见证从明末时的《本草纲目》、《瘟疫论》问世;也见证到清末时因为抓药而发现的“龙骨”甲骨文。它一直是人们抓药时离不开的好工具——戥称。这杆戥称早已生满了黄锈,但戥星和定盘星依旧很清晰,只是几根戥绳已经不足以支撑戥盘了。它除了戥杆是红木的其他都是黄铜的。我把它从桌上提起,努力在脑中回忆爷爷以前教我的如何用戥秤称东西方法。只不过它经过数百年的风霜吹打,秤杆已经不能撑起秤盘和秤砣了。但是当我提起它时,它仍然在艰难的支撑着自己,尽管秤盘已经把那红木秤杆压弯。它身上的锈迹斑斑为我描述了它跨越时空的故事,它身上的几股细绳儿悄无声息的体现了它青年时的刻苦耐劳。

  我与戥称对话,让它为我讲述爷爷和它之前的光荣事迹。它之前身上包裹的油纸,体现出爷爷对它的小心翼翼。它陪伴着爷爷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陪伴着爷爷从对中医的一无所知到信手拈来。它见证着世世代代人的成长…

  我与戥称对话,它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当一杆秤,一杆正直无比的秤。”是啊,每一个用秤的人。心中都要有明确的方向,不可贪恋钱财,莫辩是非。用秤时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它还告诉我:“秤虽小,但却可以秤人心。利益虽高,但不能取无意之财。”

  在那一刻,我认为戥称是崇高的,我觉得,戥称虽是秤,但它心居中正的品德是我敬佩。我以后也要学习戥称的精神,这一次与戥称的对话使我受益匪浅。

  篇四: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大学》对话

  古之大学,所以教人法也——朱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四书之首,相传由曾子编撰。一日早读时,语文老师说:“从今天开始,我带着大家读《大学》。希望经过一学期与《大学》的‘对话’后,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从那时起,我就与这本儒家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读《大学》,便觉得其中内容极为高深。有些字我甚至都没有见过,还有的字跟现在的读音不太一样。于是我便把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摘抄下来,回家查询注释或者问老师。渐渐地,通过我自身不懈的努力与老师耐心的指导,我已经能粗略的掌握大学的中心思想了,并且阅读古文的速度也更上了一层楼,甚至如今还能得心应手地将“知止而后有定”等运用到作文里了。与《大学》对话,我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文学素养。

  《大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天天保持新,新了还要更新。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9个字,但其中却蕴含着许多道理。它告诉我们要及时反省自身并不断的更新。每当我深夜学习困倦不已或受到干扰而分心时,这句话就会不断的提醒激励着我。与《大学》对话,我养成了自我省查的习惯,增强了自驱力,多了一盏在学习路上照亮我的明灯。

  《大学》中说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先要使意念真诚。尤其是在当前的疫情之下,诚信更是难能可贵。例如一些商家哄抬物价,被相关职能部门处以罚款;还有一些人瞒报行程并到处聚餐吃喝,连累了许多人,害人害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这些都是不诚信的表现。由此可见,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即使他学富五车或腰缠万贯,他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与《大学》对话,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并无时无刻不用其规范着自身的行为。

  中国古代辞藻佳句如云,诗人词客、才子圣贤更是数无胜数,而有这样一篇书章,它古朴志远,宁静淡然,没有华文丽藻,没有花团锦簇,却是朝代更迭间不变的至高经典,证古泽今。它就是《大学》。与《大学》对话,我学到了儒学知识,提升了文学素养;养成了自省的习惯,不断激励着自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并用其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篇五: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诸葛亮对话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在那寂静的卧龙山上,隐居着一位卧龙先生——诸葛亮,与诸葛亮对话,探寻人世间的真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

  与诸葛亮对话,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梦里,一辆四轮小车缓缓向我驶来,一位谦谦君子模样的人闪现在我面前,只见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气,没错,这就是诸葛亮,我激动不已,张口问道;”卧龙先生,您为何要选择辅佐刘备一统天下呢?”诸葛亮思索良久后,缓缓的说道:“我本是一介贫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我深为感动,又因国家危难,百姓贫苦,于是下定决心,定要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国家,因此才呕心沥血的辅佐刘备。”一番话下来,我深为感动,感慨于他的忠心,我青少年正值风华正茂,更是要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与诸葛亮对话,学习他的博学多才,神机妙算。刘备请诸葛亮下山后与东吴联合一起抗曹,而东吴的周瑜却想暗自除掉诸葛亮,就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这就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我不禁向诸葛亮发问:“您是怎么想出如此巧妙的方法的呀,真可谓是个天才啊,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妙哉妙哉!”诸葛亮撸着胡须笑了笑:“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所谓的天才都是百分之九九的努力与百分之一的天赋造就成的,没有努力哪来的成功,只要你勤奋好学,注定会有所成。”听完这番话,我惊叹不已,实事就是如此,努力的人到哪里都会发光。

  与诸葛亮对话,学习他的勇敢向前,坚贞不屈。谈笑间,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等我睁开眼早已穿越到了西城脚下,看到魏军四散奔逃,再沿着城楼往上看,只见上面坐着一名男子,正拨弄着琴弦,此人正是诸葛亮,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只见他从天而降,我急忙问到:“您只凭一己之力,怎会把十几万大军吓跑呢?”他想了想指着城楼说:“要把魏兵吓跑,还得要足够勇敢,当你有困难时只要你勇敢面对它有时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没错,这就是孔明先生告许我的道理,要有勇气面对任何事情。

  与诸葛亮的对话,使我明白人要在最绚烂的年华,干出一番大事业;与诸葛亮对话,教导我要勤奋好学;与诸葛亮的对话,让我要勇敢面对现实,而这些都将会时刻牢记在我的心里。

  篇六: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杜甫对话

  比起李白诗的繁华豪迈,杜甫的诗总显得朴素苦凄,但他却被称为“诗圣”我尤为不解便在一个平静的午后翻开一本《杜甫诗集》寻求答案。

  与杜甫对话,见识与历史不同的一面。当我看到那首著名的《望岳》《,我难以想象,那是杜甫所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20几岁的少年在我的面前浮现。这个人正是杜甫,此时的他年轻骄傲,对未来的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愿景,并不像后世所说的苦闷,活脱脱一个有志青年,我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却踌躇许久,也只是问出一句,为何落榜?杜甫便只是向我吐槽题目难…与年少的杜甫对话,只见一位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

  与杜甫对话,体味命运弄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我看来,对杜甫中年的自我评价,这时的杜甫没有了年少洒脱。40多岁的他也还是不被重用,看到自己的小儿子的饿死,他没有怪,依然愿意为国效力。可眼里已经没有了光,历史动荡不安,君王目不识珠,众臣也暗中作祟。好像此时他正式开始了凄凉的一生。我看着眼前的杜甫,未来的大诗圣,眼里微微泛红,一句话也说不出

  与杜甫对话,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那首七律之冠的《登高》可以说是字字泣血“猿啸哀”物之悲戚,“鸟飞回”情之犹疑。“无边落木”景之瑟“不尽长江”心之触动…我不禁想到了那个望岳的少年那种意气风发,看着面前这个气息奄奄的他。我淡淡的问了句“值吗?到头来不过一场空”他只是脸上露出一丝笑“我见过大唐盛世,却见不得人间疾苦,值吧我也许一开始就看见了尽头却还是忍不住向他走去我讨厌官场上的黑暗无能,却从未忘记最初的目标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想报效国家”这句话让我不禁敬佩杜甫的精神,自己的一生都在因为朝廷,皇上过得凄凉破碎。甚至在临终前依旧不后悔自己最初的决定,这是多么深的爱国情怀啊!大诗人杜甫的一生结束了。与杜甫对话体味家国情怀

  这一刻,我懂他为什么文风朴素,为什么苦悲满怀,为什么叫做诗圣诗,又为何被称为诗史。经历了他的一生。与杜甫对话体位命运造化弄人体味家国情怀。

  篇七: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苏轼对话

  中秋十五,我望着窗外的圆月,忽然想到苏轼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拨开飘渺的迷雾,穿越历史的长廊,透过几百年的距离,与苏轼对话。

  与苏轼对话,遨游他笔下的世界。苏轼一生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他笔下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莫测;他笔下的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窈窕淑女;他笔下的清泉寺,是“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清新恬静;他笔下的夏雨,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热烈奔放。是他的笔墨,让我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美丽。

  与苏轼对话,体味他的爱国情怀。苏轼的人生是坎坷的。在中国文学史中,论命途多舛,无能出其右者。然而,挫折这碗冷水,浇不灭他的一腔热血,浇不灭他的赤子之情,浇不灭他的报国之心。他的后半生,功勋卓著,为官一任便造福一乡,为百姓做的事情无不为实事。在密州,灭蝗救灾,循城拾弃婴,救活数千人;在徐州,抗洪守城,与军民同吃住,与城共存亡,硬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在颍州,组织官员用竹竿弄清淮河水位;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筑“苏堤”。百姓们无比感念他的功劳,视其为父母。

  与苏轼对话,感慨其中的人生哲理。在《赤壁赋》中,客人感慨人生渺茫,就算是曹操这样的一世豪杰最终也会逝去。他哀叹生命的须臾短暂,歆羡长江的无穷无尽。读到此处,我不禁也悲从中来。是啊,人无论活得多么美好,终究也会如过眼云烟般在历史长河中散去,就如同窗户上的一滴水慢慢蒸发,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苏轼却认为眼前的景色、耳畔的声音是造物主给他们的无限馈赠,它们如此美好,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是他,在我消沉时重新唤起我对生活的热爱。黄州被贬、险些被杀的苏轼并没有绝望堕落,而是乐于发现当地的美好。一首《猪肉颂》,一碗人间烟火,治愈了多少劳苦百姓的心灵。“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的豁达,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又让人佩服。

  苏轼是伟大的,但又如我们一样平凡,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和苏轼对话,晓人情世故,明人间冷暖,终身受益。

  篇八: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李清照对话

  我手捧《李清照传》,脑海中萦绕着“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诗句。一位翩翩女子,拿着书卷从书中向我走来……

  她是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

  与李清照对话,风华正茂的她,向我走来。众所周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充满才气和浪漫。看着字里行间,我仿佛望见了她刚刚走下秋千,还没喘过气来,以至于连弄脏了的双手都懒得清洗样子;长时间的玩耍使汗水从轻纱般的衣衫中渗透出来,就像露珠挂在花蕾上似的;这时忽见有客进来,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赶快离开,头上插着的的金钗也下来;快步走至门前时,她倚在门上回头偷偷的看着客人,假装在把门边青梅嗅。就这样,从书中走来的她带着羞涩的脸庞与我分享着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挥笔便写下了《点绛唇·蹴罢秋千》。现在看来,或许当时的那位客人就是赵明诚吧。

  与李清照对话,颠沛流离的她,向我走来。她出嫁不久后,因为政治变故只好随赵氏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时间来到了“靖康之变”,政局混乱之下,她仍需要南下为赵明诚的母亲奔丧,她艰难地带着将近十五车的文物行路。后来,赵明城因病去世,至此,李清照的人生彻底走向下坡。

  我望着书上那个女子,岁月的痕迹映照在她的脸上,她不在有从前那般美丽的笑颜。酒也不再用来品味,而是用来消愁。我望着忧郁的她问道:“您何必如此呢?那些文物总比不上您的命吧?实在做不到,也不必逞强啊。”,她看了我一眼,摇了摇头:“不是这样的,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单纯?那是我与德甫毕生的热爱,他既去,我怎能置之不顾?”我再一次看向她,粗布的衣服和凌乱的头发都掩盖不住她慷慨洒然的傲骨。

  岁月变迁,她变了好像又没变。曾经那个为与爱人一起追求爱的事物省吃俭用的女子已经不在,因为她变得更加落魄;丈夫去世、文物丧失殆尽的痛苦围绕着她,使她不再创作美好幸福的词作。但这一切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她:一个更加洒脱的女子,作词的风格也一改变,更多的主题聚焦对朝廷的讽刺和爱国情深。

  作为后人,我们清楚到看到了李清照的一生,有高有低,喜悲交加。不过她的坚强从未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些坚定的信念,才有了这“千古第一才女”。

  篇九: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李白对话

  自古仙人多纵情——每每读起你的诗歌,我好似也身临其境,置身于那梦幻的大唐不夜城。与李白对话——看今日繁华,忆旧世今朝。

  与李白对话,跟着他的足迹,探访祖国大好河山。我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果真如诗中所写,“三千尺”“落九天”,毫不夸张,真像仙境一般。我乘着那一只轻舟,踏入山与水的画卷,随着小舟的碧波,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悠然;观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天门山,重峦叠嶂、雾气缭绕,山顶,好似探入云间。我曾游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江南名楼——黄鹤楼。站在高楼顶,举目远眺,下方美景尽收眼底。与李白对话,亲身走过他走过的路程,感受它的豪情与壮志,领略山河之美。

  与李白对话,走进他的诗中,一起看繁华的盛唐气象。沉醉于《清平调》的扑朔迷离,似在看花,却又好似看到了身着一袭长裙的绝世女子,伴着吟唱,又跳起了那首《霓裳羽衣曲》。既赞叹于《关山月》的雄伟壮阔,又感慨于明月寄托了边疆战士的思乡之情。在繁华与歌舞的年代,我在他的诗中读出一种畅快和欣慰,还有一种与这繁华盛世格格不入的国愁。与李白对话,观歌舞升平,看霓虹灯下的繁华盛世;思华丽歌舞,悟盛世背后的社会问题。

  与李白对话,感悟他人的人生三观。他看不上富丽堂皇的宫殿,却经常抱着酒坛,在小小的窗前独自对月倾诉:我和他跟着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小儿,观察月亮的影迹;跟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摘星人伸手丈量星星和月亮的距离。在人生不顺、借酒消愁时,他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在被贬途中,他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去沧海”的坚定坚韧;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豁达乐观。在人们都在抱怨世事不公时,他往往已经放下了不甘,抱着期待美好明天的希望,开始了新一次的旅途。与李白对话,颠覆世人的人生观,真正诠释了活在诗和远方。

  在灯火阑珊的长安城里,他曾一次次举起手中的金樽,烂醉如泥时甩起衣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下一首首千古流芳的佳作。与李白对话,品读经典,追随永远浪漫的诗仙、洒脱的青莲居士,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李白。

  篇十: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王希孟对话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每当忆起你那旷世神作,都感到触目惊心,大为震撼。与王希孟对话———感受少年英气,品味千里江山。

  与王希孟对话,走进他如诗如幻的山水图景。我有幸在故宫亲眼见过千里江山图的真品,虽然只有那短暂的几分钟时间,我却有一种身临其境,一眼万年的感觉。“青石碧草山形跃,水天齐色江船飘。”描绘的正是这千里江山的壮丽秀美。我面对着这幅山水画卷,好似在卷中望见了王希孟的身影。只见他手握毛笔,扬起衣袖,在细长的画卷中执笔泼墨,轻重缓急,挥洒自如。灵动的笔触在绸制的绢本上回环飞跃,如蜻蜓点水般将翠绿与青蓝点缀其中。崇山峻岭,群峰秀起,一坐坐高耸的山峦在他行云流水间的笔法下拔地而起,藏匿于浮云之间,时隐时现。与王希孟对话,从浓青淡绿中体会他的妙手天成。

  与王希孟对话,踏入他内心深处的少年志气。王希孟可谓是历史上的艺术传奇。他自幼天赋异禀,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悟性。可在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我几乎不知道他是何时来,何时去。但在我与《千里江山图》相互对望时,却神奇般的见到了王希孟,我看到了他在十八岁的锦瑟年华衣袂飘飘的模样,我问他:“你当时为什么要用这凸显明艳奢华之姿的青绿色来绘制山水,万一绘出的结果没有这么惊艳,你难道不怕遭人嘲笑?”而他听了我的话却哈哈大笑,我疑惑不解,他却回答:“我怕什么,我爱青绿,爱它的生机勃勃,用它来描绘群山再好不过。再说,其他人说什么又与我何干,我只是坚持热爱,坚持画我想画的就好了。”看着他谈笑自若,我不禁感慨他那与生俱来的朝气与雄心。在那次故宫参观里,与希孟进行的这场如痴如幻的时空交流令我流连忘返,思绪万千。与王希孟对话,在畅快谈论中感悟他的少年英姿。

  与王希孟对话,探寻其千古杰作的深层含义。《千里江山图》最为独特的一点便是蕴藏在这山清水秀之景中的中国山水画语和中华文化意境。在王希孟细致地勾勒下,创作出了一幅“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理想画面。将北宋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令后人折服。与王希孟对话,由品析琢磨中了解他的意境深远。

  与王希孟对话,跟随着他的足迹,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内涵,亲眼见证了《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恢弘。在这场跨越古今的旅途中受益匪浅。

  篇十一: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苏东坡对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东坡他穿着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我不禁向他发问:“东坡居士,我眼中的您是仕途失意之人。36岁您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激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我真为您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您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吗?”

  苏东坡也不明白的对我说:“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所以我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表达不满。”听了这番话,我深深为他感到同情。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又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豪迈之情。

  “苏东坡,我眼中的您是寂寞的人。在您34岁那年,您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您而去。在您被贬密州那孤独的日子里,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我又发问。“十年风雨,历尽艰辛,我被贬官时对于妻子的思念也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他感慨道。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篇十二:与什么对话作文

  与书本对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题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进书籍,以书为友,与书本对话。

  与书本对话,令人心旷神怡。每每我烦躁不安的时候,便会拿起一本书,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之中。与《昆虫记》对话,让我探解了昆虫世界的奥秘;与《猫武士》对话,细品其中的忠诚与善良;与《哈利·波特》对话,体味其中的友谊与牺牲精神……浸泡在书的海洋中,与书本对话,我浮躁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与书本对话,让人获得知识。翻开那厚重的《明朝那些事》,我仿佛跨越了几千年的岁月,来到了大明王朝。看朱元璋隆重称帝,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的鼓声和百姓欢呼的声音;随明成祖雄心满满地迁都,我仿佛看到了漫漫无边的队伍和明成祖英姿勃发的身影;別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我仿佛听到了他内心无声却又响彻云霄的痛苦与不甘。与书本对话,充实着我的脑海。

  与书本对话,让人升华思想。翻开《论语》,我沉浸在古人先贤的智慧中。我仿佛看见在柳树下,孔子正在与学生讲经论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个字,一句句话,都是孔子做人做事的思想;翻开《孟子》,我仿佛听到朗朗读书声从一所学堂中传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进锐者,其退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看着书,细细品味孟子的人生观念。在书海中畅游,翻开一本书,与之对话,深深品味,品味其中深深的思想。

  因为与书对话,所以心旷神怡;因为与书对话所以获得知识;因为与书对话,所以升华思想。愿那书本永远捧在眼前,愿那点点文字永远萦绕在脑海。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与什么对话作文600字(精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与什么对话作文600字位置作文600字初中回望来时的路作文600字人物小传600字最美的声音作文600字记叙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