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作者:陆可无2023-08-07 22:35:01

导读: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一)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这样的句子,“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说大的地方,是没有角落的,一望无边,广...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推荐5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一)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这样的句子,“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说大的地方,是没有角落的,一望无边,广阔无垠。大器是要晚成的,早成的不可谓大。人们所说的早期的天才,那只是在某个方面暂露了头角。例如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名垂史册的《滕王阁序》,文笔优美,可谓词彩华章。然而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到老的时候,那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啊。苏老全,二十七岁始发愤,最后终有所成。大音希声,大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这正像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无声胜有声”。大象无形,说的是最像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这是评价美术作品的最重要的要素。国画家齐白石的作品,他笔下的虫、虾,只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那就是“大象无形”。

  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老子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后三个“大”有大智若愚的意思,“大直若屈”使我们想到周恩来在“”时,在毛泽东身边时的处境。“大成”、“大盈”句,有物极必反的道理。联想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功臣朱可夫,他的一生三起三落。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由于他英明的指挥,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他又率军进攻德国,攻破柏林后,在苏联第二次大阅兵时,他曾代替斯大林阅兵,可以说他的功绩已经达到了顶峰。中国有句古话,臣子若“功高盖主”,那他的灾难就到了。结果在和平年代,朱可夫的地位在一点点地下降。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了击败对手,从新起用了朱可夫。他帮助赫鲁晓夫击败了对手,他的权势在与日俱增,逐渐危机到了赫鲁晓夫的地位,于是他又被认为是企图夺权的人,而被赶下台来。赫鲁晓夫倒台之后,他再一次被起用,这时他不再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他开始著书立说,开始写回忆录。书的销量非常大。他的一生就说明了人在“大成”、“大盈”之后的命运。中国古代提倡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之中有“人”,在老子的观点中,体现了人本思想。“道法自然”,也体现了老子唯物主义的自然史观。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道就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现在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许多观点也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观点。人要想在大自然界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和自然界搞好关系,就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否则人就难以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例如现在热气排放,大气污染的问题。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说明了老子思想的伟大。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民之肌,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话是说,老百姓之所以饥饿贫穷,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自古以来,没有免除农业税的,所以农民一直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赶上战争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二零零五年,我们中央政府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这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丰硕的结果。现在的政策体现了老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最近又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政策,使许多因贫困念不起书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习。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加快了和谐社会建立的步伐。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传说中说,老子临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在他的床边,老子深出他口中的舌头,示意他的弟子。弟子不明白老子的意思。老子说:“你看我口中有什么?”弟子回答说:“是舌头。”老子说:“牙齿比舌头坚硬,然而牙齿先没有了,而舌头却还在。”弟子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柔弱胜刚强。”现在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推行单鞭政策,妄图凭借强大的武力称霸世界,自封为世界警察,干涉别国内政。以莫须有的罪名,侵略伊拉克。现在又陈兵海湾,对伊朗跃跃欲试。美国以强凌弱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自食恶果。伊拉克战争,美国死亡士兵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人,几千亿美圆的战争费用,已使美国经济发生紧张。现在每天还在以二点五亿美元的费用用于战争。美国人民反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反对战争,反对布什的民众已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七。木强则风必折之,美国将来必走“兵强则灭”的道路。布什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必然是灾难。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实行的韬晦政策,是以柔弱胜刚强的绝妙方略。几十年之后,我们国家必将“柔弱居上”。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二)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三)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总不可能一幅画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学观念上,画中的“无”是有用的,给人空灵的感觉,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无”。另外,“有”、“无”还有另一种含义:“有”代表着生,“无”代表着死。有无互相衬托,生死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无生则无死,无死何来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来会“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来,“有”和“无”之间,是大有学问的。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绝后的经典,它是自我阅读《弟子规》以来的第二部经典,给生命以启发。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抓紧时间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仔细咀嚼品味,是不无裨益的。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四)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五)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推荐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老子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我的大学我的团心得体会和孩子一起的心得体会幼儿园运动课心得体会社会实践课个人心得体会参考,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